劣币驱逐良币 抄袭破坏微信生态

因为抄袭,百家某作者账号被注销;因为抄袭,某微信公众号月入百万。“抄袭”现象已经泛滥于各个互联网平台与细分领域,并成为中国互联网20年一个长盛不衰、屡禁不止的独有现象。

抄袭在微信平台的繁荣,起源于网站与微博时代

在pc网站时代,有一种典型的流量盈利模式:建设一大批垃圾站,使用采集器自动采集内容,通过适当的seo引流,然后投放google或百度广告来获利。可能一个站点的收入不多,但是n个站点的收入加起来就不少了。

在微博时代,90%的草根微博大号(与名人大号相对应)集中在语录号之上,你会发现这些草根号的粉丝最少都是50万起,每十分钟就会发一条心灵鸡汤,然后该心灵鸡汤动辄转发上千条;你辛辛苦苦写一段原创文字,一天过去了就一个转发,点开一看还是自己的朋友。因为足够多的粉丝和足够旺的人气,草根大号通过鸡汤获取关注,再通过商业性广告而变现,这是一条完整的生态链。

如果你不甘心,尝试复制大号们发的内容到搜索引擎上验证,会发现每一条微博都被大量转发过了。不论是网站采集,还是微博上的心灵鸡汤,从本质上来说并不产生价值,而是在创造信息垃圾;大号们依靠抄袭大量获利,原创者黯然离去,长此以往平台的价值被破坏,也就离死不远了。

平台政策遏制抄袭行为,伪原装尚无应对方法

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以及微博的衰落,采集站和草根微博们又转移到微信平台,并进行了适当的“进化”,目前最常见的抄袭有两种:

一是直接连你的名字都抄袭和抢注了。比方说,在搜狗微信搜索“创业邦”,有9个通过认证的公众号,而和“创业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多达118个。从《创业邦》杂志的角度,这9个认证公众号和118个未认证公众号是否侵权呢?恰恰相反,某些公众号通过注册公司、购买商标的方式,已经成功的洗白了。(关于商标抢注这一块,从嘀嘀打车到滴滴打车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二是抄袭你的文章,要么是直接复制过来,改掉作者和出处,留上自己公众号的名称;要么是摘取你文章的一部分,然后加上头尾,经过“加工”后的文章就不再是抄袭,但也不是原创,而是“伪原创”。搜索《宁肯坐在宝马车里哭》这篇文章,有多达59805条结果,这原本是一条天涯火热的帖子,但是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从本质上来说,也都是抄袭与“伪原创”。

因为抄袭,百家某作者账号被注销;因为抄袭,某微信公众号月入百万。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抄袭与被抄袭都很常见,而平台对抄袭的应对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平台是良性发展,还是逐渐水化。从平台角度来说,抄袭是在人为制造信息垃圾,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应该坚决予以打击,只是伪原创并无好的应对方法;从用户来说,微信公众号多达几百万,用户能每天收听和收看的最多不超过5个,如果平台方不遏制抄袭、保护原创,那么大量有价值的、有的微信公众号必然被淹没在抄袭的海洋中。

逻辑思维并非只有一个,原创价值终将回归

与抄袭相对应的原创微信公众号,是否就失去价值了呢?目前摆在原创类公众号面前有几个选择:

1、选择抄袭还是原创。要么学别人抄袭,轻轻松松就能收获大量人气和获取不菲收入,要么就得苦哈哈的做原创内容,然后被抄袭、维权无门,然后被迫放弃更新;

2、选择原创+编辑。拥有原创能力的公众号并不多,但是拥有编辑能力的公众号却很多,例如“书摘”类微信公众账号,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和摘录一段话发给读者,并加以点评和分析,这不属于抄袭,而属于价值内容的再挖掘;

3、选择原创+社群。逻辑思维并不是只有一个,如果没有能力像老罗一样建立强大的后方团队,就从自己的初始粉丝中选拔一些热心读者来加入,大家一起做选题、制作原创内容。这种无制度约束、无公司形式的组织很可能成为未来10年主流的工作形式。

在前不久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小马哥演讲提到了连接,但最后5分钟一直在讲“知识产权”(IP)。人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大量制造廉价货物;但人们不知道中国还是信息工厂,大量制造信息垃圾;随着平台政策的改变,或许那些勤勤恳恳做原创内容的人们,会获得眷顾。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除了不择手段去追求财富之外,也应该追求一些别的东西,比方说,真正的创新、发明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