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11月11日,和前几年的一样,整个中国都笼罩在购物消费的狂欢气氛中,除去那些纷纷扰扰的数据之争,我们不得不看到中国社会零售的前进步伐与节奏。

没有必要咬文嚼字,我们简单的总结了七个中国消费市场趋势,希望能管中窥豹,在这个新时代里解决我们社会的基本矛盾。

1、节日已经固化为文化符号

到了11月11日,全国各地、线上线下、电商商超、制造业与零售业、服务业,几乎全民都行动了起来,这不就是节日的气象吗?

可以这样说,不管以后阿里巴巴还做不做双11的促销活动,这个节日已经留下来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每年的11.11都会成为购物节,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消除不了。

2、从关注线上转而关注线下

阿里巴巴第一次组织现场的记者参观上海的商场,不同类型的实体店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新零售活动,应该算是各种尝试,等待总结出成功经验之后全面普及。

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在内的零售企业都在从线上转为关注线下,实体店的人流回归不仅正在成为现实,也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人性。

3、云计算极限测试再创新记录

我们一直在说,阿里巴巴在双11的主要目的不是销售,而是练兵和演示,对内完善自身的系统能力,对外展示自己的云服务水准,以前很多人不信。现在,马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直接说出来,还是有很多人以为他是在开玩笑。

当然,这种测试与磨合不仅仅是云计算,也包括物流系统与线上线下的新模式探索,这种极限测试与春运一样,将构成中国社会与国防动员能力的基础,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4、大电商增速有限,小电商份额提升

虽然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数据很亮眼,但整体的市场份额却不升反降,这也符合商业发展的规律,毕竟很少有人会执着的只选择一个商场来购物。

通过并不权威的数据来看,苏宁、亚马逊中国、唯品会等的业绩增长都不小,超过了巨头,由此来看,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潜力还很大,至少持续3-5年没有问题,大家还都是在抢增量市场,而非零和游戏的存量。不管是客单价的提高还是活跃用户数的增长,都依然可以期待。当然了,所有的电商企业都得为几年之后的事情着手准备,否则一定会落伍。

5、理性购买也架不住人多

现在的双11已经不见了半价优惠这样的宣传,人们也不再随便购买自己并不真实需要的东西,商家与消费者都变得更理性。不过,中国人太多,农村市场的开发量也很大,国际市场的拓展也更是大有可为,双11商业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6、快已普及,不能成为决胜要素

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这次的双111期间,几大电商对物流速度的宣传少了很多,都不再特别强调第一单或者有多快。这个情况的背后是中国整体物流水平的提升,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治理条件下,已经几乎到了极限。我们逐渐会明白,很多时候真的没有必要那么快。慢生活不好?

7、全球买全球购还需要培养习惯

与国内双11已经存在了九年不同,海外市场的开拓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与消费者教育实现之后,明年会有一个大的跃升,而真正的双11遍全球可能需要等待到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