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技术,蚂蚁金服的拨乱反正和百度金融的咬定青山
专注技术,蚂蚁金服的拨乱反正和百度金融的咬定青山

一直被传即将上市的蚂蚁金服终于又有了新的大动作。蚂蚁金服高层宣布,未来“蚂蚁金服未来会只做Tech(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去做好Fin(金融)。外部很多声音解读称,蚂蚁金服放弃社交,专注金融和技术。这里面或许有百度金融等其他品牌的影响,《财经》杂志甚至用了这样一个标题来表达这种改变——《对社交不再执念,蚂蚁金服宣布未来只做技术》。

这种解读当然有些偏颇,但某种程度上也在表明着蚂蚁金服的改变。尤其是在生活圈风波之后,这种改变来的尤为彻底。

蚂蚁金服所谓的“techFin”到底是什么?

在说蚂蚁金服的改变之前,必须提到“techFin”这个词。早在今年1月生活圈风波之后,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就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蚂蚁金服是一家techFin而非Fintech公司。3月21日再度强化techFin甚至说出了要“转型techFin”的话术,这很能说明蚂蚁金服这次的决定。

大家都听过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词。蚂蚁金服却把这个词拆散了造了个新词“techFin”,要理解“techFin”的核心意思,要看蚂蚁金服在这场活动中谈的三个问题:

1、确定未来只做技术平台,把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

2、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用技术支撑基金公司;

3、运用智能、大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核心来看,蚂蚁金服这次的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专注技术、开放生态”这八个大字。这也是确定了蚂蚁金服的未来专注的部分和舍去的部分。

所谓专注的部分,主要是专注于技术和发展平台,蚂蚁金服作为拥有数亿用户的平台,虽然过去平台自身开发过一系列的金融产品,不断尝试金融创新,但这种尝试某些时候也触及到了一些政策的底线。再加上和微信支付竞争中的一些短期效应的尝试,支付宝以及蚂蚁金服大品牌本身在过去这段时间反倒出现了一些与之不相称的杂音。

在经过生活圈事件之后,我们看到蚂蚁金服高层不断进行反思,近一段时间来,有关蚂蚁金服不断审视自我的声音也越来越强,而蚂蚁金服提出的这三点问题恰恰是审视自我之后的结果。

蚂蚁金服向基金行业开放自运营平台“财富号”首批接入的试点机构包括博时、兴全、天弘、南方、建信等基金公司,后续将向所有基金公司开放,未来还将陆续向银行、保险、证券行业全面开放。这一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它代表了更经济的选择。

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说的,蚂蚁金服宣布未来只做技术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它正从粗放的平台流量经营过渡到精细化的大数据运营。这也是它遭受持续监管、社交扭曲化之后的开放行动、品牌重塑行动。

拨的是哪个“乱”,反的是哪个“正?”

对于支付宝而言,生活圈事件无疑是历史的转折点,而此后不断强化的techFin概念则是转折点后的拨乱反正。蚂蚁金服拨的是社交的“乱”,反的是技术和金融的“正”,确定“不做社交”,不再刻意发力社交,而是回到专注金融技术的正轨上来。

这种抉择非常好理解,互联网公司做金融最强的优势就在于算法、技术和数据,互联网公司应该专注自己的优势领域。以己之短逆流而上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动作变形,尤其是这种动作是在紧盯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而发挥自身的长处,恰恰最能凸显优势。

虽说百度金融、京东金融和蚂蚁金服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但你会发现它们有时候会更为稳妥地处理新业务。从去年开始,百度金融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就在不断强化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在和传统金融机构的交往以及政策监管的问题上,这两家也少了很多试探底线,更多在做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

比如说把固有的流量展开最大价值的挖掘;比如说用技术手段不断和传统金融机构展开更多勾兑。在2016百度世界大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首次对外透露了百度金融“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愿景,并且希望通过开放合作两种方式,输出金融科技。当时他还谈到了百度金融身份识别认证、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量化投资、金融云、智能获客为代表的六个发展方向。

后来,百度金融也的确是围绕着这一系列最初的布局不断开展业务。在去年百度金融设立百金交的时候,就是为了连接消费金融、银行、保险等板块,而百信银行今年年初筹备直销银行,很大原因金融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互补。

这个模式后来也被称作是百信模式。不久后京东也流露出有意与国内传统银行合作,申设独立法人资格的直销银行的消息。这被业内称为,“复制百信模式”。复制这一模式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传统银行有信贷业务的经验优势,也有技术方面的需求,互联网公司有客户引流方面的平台优势以及技术层面的优越感,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时恰恰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所以在经过过去几年的狂飙突进以后,今天蚂蚁金服提出的“金融业务向金融机构开放”和“复制百信模式”所思考的问题非常类似,也是如今行业的主流认同。

这种行业认同也体现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蚂蚁聚宝总经理祖国明提到,现在80后尤其是90后用户的理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分层化。未来的理财市场,一定是金融机构运用智能、大数据为投资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从而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个性化、定制化理财”的观点也和去年百度金融提出的“百度大脑”提供专业“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财富管理服务很相似。

某种意义上来看,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们在分羹金融的思路上正在达成统一意见。这次拨乱反正恰恰也体现了蚂蚁金服内部较强的自我修正能力。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这种修正能力依然可贵。

互联网公司做金融还是要专注技术和生态

从这次蚂蚁金服的拨乱反正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看见互联网公司做金融的长处和短板。对互联网公司而言,做金融依然要专注于技术和生态。这背后其实有三个非常关键启示:

1、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强在技术,就应该发挥技术优势

像百度、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技术恰恰是最强的优势,而技术也是最容易深入业务改变传统和现状的手段。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点不单单是在业务层面,在风控数据技术、经验方面的合作与互补也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数据层面上,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经验非常丰富,但是在技术应用、创新方面却不如互联网行业,在大数据的应用以及数据维度的衍生能力上依然很难深入。目前无论是阿里还是百度,其拥有的大数据风控体系,不仅在数据量上十分庞大,在数据维度上也非常丰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状,全面、动态、精准的数据模型似乎能为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系统注入一丝新鲜血液。也能让两者之间产生更多结合。

2、金融监管的风险难料,和传统机构合作往往更稳妥

金融创新会对现行金融秩序造成冲击,打破原有的金融格局平衡,新型金融产品的出现会让监管当局无所适从,从而削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很多业务互联网公司无法随意涉足,即使是突破底线也会在未来遭遇风险。

与其冒牌照风险或是政策风险去做一些业务,不如构建生态,联合传统金融机构一起来做,这在在政策和监管上往往是最安全的做法。也能够不断和传统金融机构一起产生业务创新,从而在业务层面上推动政策和监管的逐步开放。

3、技术创新和生态结合时,同样可以推动行业变革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一定是潜移默化的,其发展初期创新前置于监管,但会促进政策、监管不断更新,使得大众投资理念和消费习惯不断改变,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一定的时间缓冲,但通过技术推动行业变革,构成商业生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存在逐渐变成合理,合理最终成为合法”的过程,变革也恰恰是在这种过程之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