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虎谋皮!支付宝“三步”蚕食便利店

阿里巴巴建立线上电商帝国,击垮线下实体商场用了十年。现在,线下实体店仅剩的一块沃土–便利店,也不会幸免,而其衰败的周期或许只需两三年,因为阿里有了支付宝,一柄极具伪装性和杀伤性的利器。

为什么是便利店?

如果以流量为参考依据来看线下的实体经营,站在社区周边的便利店绝对是当前最有看头的一块资源,享受着相对稳定的客流,经营超过百种商品,从生鲜到日用百货借着懒人经济将“百米之内”的信条发挥到了极致。也正是因为此,才在人员成本和租金成本高速飞涨的市场环境下屹立不倒。

当然,越是这样的乐土就更会招来他人的觊觎,传统的做法无非是直接掠夺或者招安,但在庞大的市场份额面前,电商进驻便利店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只有内部同化和逐步改造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

面对来势汹涌的电商大潮,便利店们也在迫切寻找出路,一方面担忧传统的经营手段无法跟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试图用各种新事物追赶电商的脚步,另一方面希冀通过缔结某种默契,来与线上资源形成“共赢”,避免在这个时代被彻底淹没。

于是乎,支付宝这柄利刃出手了,用二维码支付做敲门砖,既能加速蚕食便利店市场,又让便利店们在“双赢”的错觉中卖力干活。下面就来看看这样的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支付宝的三部曲

与虎谋皮!支付宝“三步”蚕食便利店

如图中所示,支付宝现在具备的两大能力分别是“工具”和“通路”,第一步杀机便是以支付为引线,切入便利店市场。我给你提供个工具,比如二维码支付,看似先进又时髦,只需要用手机扫个码就完成了交易。这对做惯了传统行业正在寻找新的互联网工具的便利店来说,简直急我所急想我所想啊,又是高科技,又贴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和口味,何乐不为?但殊不知正是支付宝进入便利店内部的布局之一,先成为你的一员,再进行神不知鬼不觉的蚕食,釜底抽薪。

支付宝洗刷便利店体系的第二步,就是陆续推出各种促销政策和打折活动,看似增加了便利店的消费能力,实则一步建立了与便利店用户的直接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用户粘性的培养,让从来不用或少用支付宝、不在线上购物的用户开始“触电”,让便利店和电商的共同消费者迈入重度依赖的行列。在这个过程里,便利店或许会获得短期的盈利提升,殊不知其背后暗藏的是用户消费习惯的转移,长期以来积累的消费体系正在被瓦解、剥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衍生出“供血不足”和“营养不良”的情况。

当然,最关键的杀招还是釜底抽薪,在以工具为前提的合作背后,是巨大的通路搭建。一旦建立了与用户的直接联系,培养出交易习惯后,通过数据后台和眼花缭乱的营销手段,原本属于便利店的社区流量势必会被各种推送引导去线上,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便利店将眼睁睁的被暗中蚕食逐步失血而亡。

正如我们已经消失的那些老名牌,和便利店被蚕食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与虎谋皮在“共赢”中逐渐衰败。如曾经在巅峰时期占据了国内85%市场份额的活力28,在与德国美洁时公司的合资后转为落魄,被美洁时进入体系后,借其渠道发展自身的业务和产品,让活力28逐渐萎缩,最终导致品牌消失。这样的例子随手可查,诸如北冰洋、小护士、金鸡等等,百度一下就知道其惨淡的现状。

共赢只是个幌子

支付宝的厉害之处,在于通过自身平台资源的优势,甚至可以颠覆传统行业的既定规律,比如打车这个事情。出租车行业存在发展了20余年,“招手叫车”已经是用户固有的打车习惯。随着支付宝切入整个行业,各种补贴推出来,司机和乘客都为了几块钱装上了支付宝。假以时日,用打车软件叫车,用支付宝付款便成为了出租车行业的既定规则,不用这个打不到车,无论是出租车还是乘客,都是被动的、链条上被任意使用的棋子了。

当然,像支付宝吸血便利店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大多在过程里“受害者”都会以为自己是既得利益的那一方,享受着短期盈利增长的错觉,看不到体系逐渐崩坏的现状,直到被釜底抽薪为时已晚时,却也只能苟延残喘。

想起之前网络风行的一个段子,说的是抗战结束后苏联为了压制中国的反弹,控制国人在恶劣天气下的单兵作战能力,大力推销秋裤,计划用十年来瓦解抗寒体质。初来乍到时让你觉得秋裤是保暖的冬衣,享受舒服的过程里失去了原本与生俱来的抗性。这就是茶余饭后的“秋裤阴谋论”,虽然是玩笑却也颇为类似现下的商业策略。

天底下哪有这么多“共赢”的馅饼掉下来,可怜一些便利店不仅接入了支付宝,还大张旗鼓的配合宣传,好像终于迈入了高大上的行列,再不会被说落伍一样。

从没想过支付宝又不是救世主,阿里更不是慈善家,在榨干资源和流量后,一脚踢开便利店的光景指日可待,而那时,便利店经营者的困境要如何解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