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被弱视,不想戴 Google Glass

Men seldom make passes / At girls who wear glasses. 女孩戴上眼镜子/男人就不跟她吊膀子。1——桃乐丝·帕克(Dorothy Parker)

Google Glass 无法被大众接受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它和大众流行文化格格不入。就好像照相机最初的发明,其实是为了记录动物奔跑的动态,而非记录某个画面的静态,Google Glass 以大众时尚消费品的面目出现,现在却在执法、医疗、工业等专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肯定有人想反驳,“之前 Google Glass 开放购买日,Google Glass 不是一下子卖光了吗?”且不论这一批 Google Glass 的买家是谁,我们不能用一个事情的结果,来说明它的原因。如果 Google Glass 真的被主流文化所接受,那么社交网络上,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

国内的科技圈子里往往以拥有一个 Google Glass 为荣,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稀有性:昂贵,难以购买。所以,如果某人拥有一部 Google Glass,不光证明他有钱,还证明他有办法搞到 Google Glass,是一种“实力”的证明。

有意思的是,身边喜爱 Google Glass 的,往往是那些电子工程师们,而不喜欢 Google Glass 的,恰恰是热衷时尚的朋友。前者觉得,Google 开发了一个贴近人体的设备,会有很大想象空间(balabala……),而后者认为,Google 的智能眼镜实在太丑。

“丑”是相对于美的概念,它和人的主观意识有关,也通常和当时的时尚有关——时尚更是一种古怪的东西,历史上的长裙、高跟鞋,原本是为男性设计,现在已经成为女性的专用衣物。不管如何,“丑”代表了一种不接受的态度。

The Atlantic 的 Will butler 认为,Google Glass 不被接受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们不愿意自己看上去像是个弱者,或是身体有缺陷的人。

回头想一下,眼镜其实是一种辅助性的技术工具,它帮助视力不好的人看清东西。戴上它,也意味着承认自己视力不行,换言之,也承认自己的身体有缺陷。它和轮椅、助听器之类的工具,其实是一样的——而且在过去,眼镜并不时尚,同样带给人一种耻辱感。这种情况一直到上世纪初,当时前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经常佩戴眼镜拍照;和查理·卓别林地位相当的喜剧默片演员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也戴着眼镜出演极具受欢迎的角色。

后来,越来越多名人以戴着眼镜的形象见诸报端,眼镜也逐渐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尤其在明星演员的带动下,逐渐被视为时尚的一种。回想自己为何总想要一副墨镜,就是因为小时候接受香港电影的熏陶。——Google Glass 如果想成为时尚,说不定要赞助多一点电影。

Will Butler 的观点不无道理,不过在我看来,Google Glass 外形不光强调了眼睛是辅助性工具的身份,更关键是它的外形过于强调摄像头、显示屏,富于侵略性——戴着 Google Glass 与人交流的时候,都不得不注意到摄像头的存在,这种感觉,就好像面对着摄影机,或是照相机。如果外形不改进,这种内心当中被冒(qiang)犯(jian)的感觉就挥之不去。

新华社高级图片编辑陈小波曾写过《西藏摄影——是朝圣之旅还是忏悔之旅》,文中他如此反省自己:

为什么我们的摄影在城市谨慎,在乡村放肆?为什么我们的拍摄在东部发达人群中就知道尊重和自 重,到了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就不知道人与人是需要沟通和理解的,而是采用付费购买或者粗暴“扫射”的野蛮拍摄方式呢?拍摄者是不是也应该充分地考量被拍摄者 的感受?图像的生产过程与结果我们应该更在意哪个?

注 1:此翻译来自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