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互联工厂: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碰撞
2月9日,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抵达青岛并展开访问。值得一提的是,在访问期间,施罗德特别参观了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并高度赞扬了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智能制造模式。事实上,海尔中央空调基于互联工厂的思考正是中德两国在工业4.0、智能制造领域碰撞交流的具体体现。

互联工厂,因中德智能制造而生
谈及互联工厂,就首先要明确其诞生的历史背景,而这个背景正是源于德国“工业4.0”。“工业4.0”概念,其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引导着制造业向着智能化转型,整个战略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为三大主题。而作为同一历史时期革命性的探索,《中国制造2025》则支撑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着制造强国转型的路径,其驱动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并加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那么为什么说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是《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产物?从核心路径看,三者都是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作为目标,满足互联网用户需求。同时,基于德国“工业4.0”,海尔规划了数字化互联企业的蓝图,并建立了家电行业在“工业4.0”时代的体系结构和规划标准。而针对《中国制造2025》,以全流程用户个性化最佳体验为中心,对外搭建U+智慧生活平台,对内布局互联工厂,开启自身的智能制造转型道路。
但海尔对《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的思考绝非如此,其不仅对新时代的制造战略进行了继承,更做出了进一步延伸。以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为例,不仅注重产品的智能化生产 ,更注重交互的作用。在整个互联工厂中,设计、生产、制造、物流等各个环节与用户零距离并联,用户既是产品的“生产者”,又是产品的“消费者”。与此同时,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搭建的是一个开放的生态圈,其可以无障碍引入全球一流资源,建立利益共同体,通过众创交互实现用户引爆,通过柔性制造实现个性化定制。
引领行业,实现大型机组定制生产
作为海尔第八个互联工厂,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大型装备的大规模定制。据统计,该互联工厂覆盖所有十大系列产品,年产能33.8万台,高达4500RT的测试能力更是创世界纪录。

相较于另外七大互联工厂,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不仅是全球首个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并首次将目光聚焦于B2B领域的智能制造,这也标志着海尔在商用大型机组领域实现了从大规模制造向定制生产的转型。在智能制造方面,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创新采用以模块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全生态互联体系,通过首创的中央空调智能制造平台实现全程信息互联。同时,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通过DFA设计优化了制造和数字化检测,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幅提升产品品质,以磁悬浮中央空调为代表的智慧节能产品的产能提高数倍,为全球建筑提供节能升级、改造解决方案。据悉,海尔中央空调已经保持连续五年增幅行业第一,综合节能效果达到50%的磁悬浮中央空调更是占据国内市场81%的份额。

海尔中央空调总经理王利表示,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是连接营销、研发和制造,全流程用户参与的生态体系;形成定制设计、生产制造、用户体验、服务运维的闭环产业线,提升更大的用户体验和绿色经济价值。
智慧节能,全流程的用户解决方案
而谈及绿色经济价值,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在智慧节能领域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将行业产能提升一倍的基础上,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更将智慧节能解决方案从全产品体系升级到从产品设计到用户体验,从产品技术到生产环节,从安装设计到运维体系等全运营环节,彻底实现中央空调产业体系的节能运营。同时,其也实现了海尔从家电、轻工业到大型装备制造的“互联网+”升级,通过与用户的零距离,提升大型中央空调大规模定制的响应及制造速度,提高市场、研发、采购、制造及测试等全流程效率。 在互联工厂模式下,海尔中央空调将为商业地产、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工业地产、公共建筑等行业用户节能改造,提供最佳节能产品与高效服务体验。

对用户而言,大部分中央空调用户定制的需求痛点在于压力、控制、出水温度等个性化需求,需要用户根据建筑情况、使用条件及运营管理等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而海互联工厂则能通过智能互联制造,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此外,海尔是家用中央空调的创始者,一直以来为家庭空间、家庭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空气体验。而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建成,将满足家庭用户从外观设计到健康舒适空气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这也就构建起与用户零距离的定制生态圈。
暖通行业专家吴德绳指出,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打造了一个内外圈并联的生态平台,开放性是其最大特点。同时,海尔互联工厂以用户为核心,构建了全流程的智慧空气生态圈,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在新时代里的全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