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怎么说咧,现在下课我都不敢坐在教室里,不然孩子们会过来,摁着我的头,非要拔白头发;打篮球时,一年级的小女孩会跑来和我抢球;去年带的五年级学生,他们叫我‘张阿爹’。”这个身材瘦削,戴着黑框眼镜,肤色也几乎融入当地,87年出生却称“奔四”的高个子老师,说起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不时露出笑容。

从科技公司裸辞后 去泸沽湖畔当回“爹”是什么体验

张子超(后右二)与叫他“张阿爹”的五年级孩子

“张阿爹”的教育之路

丙申年年末,春节的返乡大军中,少了两个游子的身影。从祖国南端的云南宁蒗永宁乡,到北端的黑龙江,一样的严寒地,却需要5天的车程。“年纪越大越恋家,可回去太不容易了,票又买不上,我们就在当地老乡家过年了。”张老师说到。从15年加入美丽中国,到如今,张子超和队友两人,在风景秀丽但教育落后的泸沽湖旁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已经支教了一个半年头。“最亲密的战友”是两位对彼此的评价,而初到项目学校时,一切却并不是那么顺利。

从科技公司裸辞后 去泸沽湖畔当回“爹”是什么体验

张老师镜头里的泸沽湖

15年夏,他和队友两人,第一次踏入这个拥有84个孩子,80%彝族,20%摩梭人,1位汉族的村小。首先面对的却是房屋漏雨、生火做饭的现实问题。因曾受地震影响,房屋结构受力改变,尽管被修缮过几次,依旧会出现“屋外大雨,屋里小雨”的状况;而条件的简陋,使得老师们如今还在过着捡柴、生火,轮流为学生做饭的生活。在这所“最像支教的学校”,被问及是否后悔时,张老师只简单说了句“一路走来,实际上感觉并没有什么。遇到问题,不要想着去逃避,要去解决。”

为迅速融入学校,开学伊始,他带领学生一起做手工,亲手画黑板画,布置教室。起初,这些并不怎么引起当地老师的注意。渐渐地,看到如社区般的环境对学生的吸引,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后,便有老师前来问询,进行效仿;在教学上,他查阅资料,听名师讲堂,一年下来有学生成绩从50多进步到90多,整体排名全乡前列。讲授《二十四孝》,学生回家知道帮忙干活了,深得家长的认可。“有时候子超哥上街买菜,没来得及布置作业,学生会请我帮忙打电话问他作业是什么。”16年新加入的方老师,提到这位给予自己很多帮助的热心老大哥,如是说。

从科技公司裸辞后 去泸沽湖畔当回“爹”是什么体验

张子超老师亲手画的黑板画

从科技公司裸辞后 去泸沽湖畔当回“爹”是什么体验

冬季做早饭时孩子们过来边背书边取暖

南风吹来,天气渐渐转暖。还有半年,张老师就要结束支教。谈及未来的规划,他说更愿意继续从事教育,也想要留在丽江,把两年的经验传授给接下来的项目老师;当被问到家长的意见时,他说:“要体谅父母,至于怎么选择,需要自己思考清楚。只要觉得做了不后悔,对自己也有帮助,就没有什么对错。自己选择的路,自己去负责”;而对于所教学生,他说当地家庭中重男轻女现象普遍存在,希望他的那些女学生可以继续读书。

路漫漫其修远兮,“张阿爹”的教育路,还有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