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发布了一份不错的财报,而与之相比,更受到关注的是,刘强东低调亮相,但只讲了两分钟。刘强东8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会更关注三四线城市,会转换管理架构,提升效率,还会不断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开发线下业务。

不喊口号的京东更加可爱

很多人注意到,刘强东的发言不再像以前那样气势逼人,而是更加低调内敛,只谈战略,不谈KPI。一个不是大家熟悉的那个东哥,会带给京东什么呢?

2018年留给京东的是灰色,上半年的慷慨激昂,下半年的灰头土脸,都集中在刘强东一个人身上。一身系企业安危,本应该检点,可还是出了事,正如现在的京东商城CEO徐雷所说,“京东历史上内外部环境变化最剧烈的一年”。

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就需要面对,京东总是要发展下去的。没有人希望京东就此倒下,即便是京东的对手,也一定希望京东保持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大发展,来源于良性的竞争,其中有京东的功劳。京东不是鲶鱼,但做了鲶鱼的贡献,京东依然是中国电子商务江湖重要的角色。

现在的京东与以前有多少不同呢?熟悉京东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京东变得低调了,不再喊口号了,再也不是那个逢会便高喊“正道成功”,逢场合就攻击对手假货,将恶心所有对手作为口头禅的京东。

刘强东依然在掌管京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种明显的变化却也在发生,应该不仅仅是自己不方便出来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来自刘强东自己的反思。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京东,即便等风波彻底被社会遗忘,也会变得更加沉稳,从此步入知天命的成年。

这些年的发展中,京东始终摆脱不了强大的对手,也总是以超越对手为战略目标。从早期的当当,到后来是苏宁,然后是阿里,充满了骂战,给社会以轰轰隆隆的炮火战斗感。

虽然这样的曝光率让京东走上了快车道,也因为强悍的风格而坐上了电商第二把交椅,但是,也正是因为此,京东的发展却并没有让刘强东的个人格局同步提升,缺乏对整个社会环境的深刻认知,更缺乏春风得意之时的内心承受力,京东公司的文化组织也没有升华。不仅仅是刘强东,也包括整个京东,都漂浮在空中。

实际上,京东后来也应该认识到了,对手,特别是强大的对手,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嫉恨的。每天喊着要超越,每天下目标做老大,并不现实,在风清扬挥舞的衣袖间,刘强东突然失去了方向,也给京东埋下最大的隐患。

口号喊多了,就会连自己都信了,结果就会发现,除了口号,啥都剩不下。对于任何人都是如此。关键是,口号太多,身边的清醒的人就会太少。

在京东的发展中,听到的很多都是媒体奉承的好话,能够指出问题和敢于指出的人少之又少。每一次,因为刘强东的豪言壮语而兴奋,很多掌握话语权的人也都相信了,或者假装相信了,除了鼓与呼,好像其他的都不存在。

京东是一家中国非常注重产品品质的电子商务公司,拥有良好的企业竞争力,也拥有大量的接地气的优秀人才,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是京东的优势,何必与其他公司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殊死搏斗?

本来,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拼多多,或者当当,苏宁易购,大家都可以相安无事的和平共处。中国的市场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人们又有着货比三家的朴素想法,京东自然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正是在某些力量的驱使下,京东竟然成为了巨头对抗的棋子,到处出击,言语攻击,业务阻击,直接将电商江湖的规矩搅和乱了,最后,大家相互攻击冲杀,无所不用其极,谁也无法专心做好服务,提升品质,唯一的得利的只是坐在城楼观风景的老虎。

也许有难言之隐,但归根结底依然是内心存在太多的冲动,不甘于人下,不愿意艰苦长期付出。当京东甘愿冒险出头,处处攻击对手的时候,京东已经埋下了后来的祸根。

因为口号喊多了,目标就定得大,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百万计划,说了太多的过头话,到头来很多没有实现。人就是这样,跟着口号走,然后,人就会跟着KPI走,不知不觉就走错了路。

人不能总在亢奋状态,否则,时间长了,就会做傻事。明尼苏达的事件足以让刘强东本人清醒,也足以让京东清醒。走自己的路,不当别人的马前卒,规规矩矩的做好自己的事业,依然会是中国互联网的巨头力量。只是,不知道,是否已经真的被唤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