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断供,华为会靠“备胎”闯关吗?
据新京报报道,5月20日,针对外媒报道因美国政府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而谷歌已暂停与华为部分业务往来的消息,谷歌中国通过邮件回复称,“我们正在遵守这一命令,并审查其影响”。
换言之,华为下一款Android手机将无法安装谷歌应用。
结果会如何?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没有太多影响。国内手机大多是基于AOSP的源码开发独立的Android系统。
换句话说,由于是独立的安卓系统,因此已经达成了优化。至于谷歌的各种服务,本来就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也就无关紧要了。
但对于国外的华为手机用户来说,则影响多多。
毕竟,Google移动服务(GMS)是由谷歌提供的一系列应用和服务,包括Gmail,Chrome,Google地图等,为非开源,获得授权需经过谷歌测试。
在国外的许多安卓手机功能,都需要调用这些底层服务,也即是说,如果服务切断,许多应用在华为手机上会无法使用,而不仅仅只是直接意义上没法使用谷歌应用商店、Gmail邮箱服务和YouTube视频应用等谷歌系产品。
显而易见,在国外市场上,如何应对谷歌断供,才是华为当下的当务之急。
对此,华为还没有回应。但媒体广泛的援引了华为消费者BG负责人余承东几日前曾经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除了自己的芯片,(华为)还有操作系统的核心能力打造。”
这种引用,带有暗喻的色彩,即除了芯片领域的海思这个备胎外,华为也同时拥有操作系统的备胎——从2012年开始规划自有操作系统“鸿蒙”。
不一样的备胎
但显然鸿蒙和海思,在备胎的意义上却有极大差异。
对于海思来说,其作为“备胎”的一切要义都是技术性的,即在技术上达成性能可比,就可以让华为手机拥有“芯”保障。
但对于鸿蒙来说,其“备胎”的设定则是技术和生态双属性的。除技术上具有可替代安卓的特征外,还需要在生态上能够快速完成对大量移动应用的吸纳或兼容。
显然,后者的生态意味,决不是一个短时间能够达成的任务。
对此,华为自身的内部声音也都一直在传递一个信息,即自研系统是极端环境下的备用计划,万不得已不会动用。
而目前,显然还没有到万不得已的状态。
尽管形势已经颇为严峻。
资料显示,目前华为海外的手机出货量已经占据了总体出货量的一半以上;同时,2018年华为出货量为2.06亿台,占全球出货量的14.8%。
换言之,如果谷歌断供,则华为现有的海外市场份额,将会遇到巨大挫折。
这不是立刻上马一个操作系统,从零开始所能解决的。
毕竟,如果启动备胎,其涉及的应用生态太过庞杂,而需要长时间的消化。
华为如何闯关?
在短期内,真正能够让华为闯关的,依然是占据其出货量一半的国内市场,毕竟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
深挖国内市场的潜力,以及面向谷歌服务生态覆盖并不强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推广,多少会让华为构建出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并赢得一定的时间。
至于接下来,或许有3个突围方向:
其一是用自研系统,以及和华为一样承压的国内手机厂商和生态圈一道,逐步构建一个差异于谷歌的生态,其难度最大,却最能解决问题。
其二是静待风向变化,重启和谷歌的合作,其变数最大,但最省事。
其三是通过中国这个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以及已经日趋完善、相对独立的安卓生态圈,逐步通过辐射和市场渗透的方式,跳出调用谷歌服务的牢笼,其协同性要求高,成功难度大。
不过,华为一直在相关软生态上进行的构建,以及国内更多智能手机生态链企业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各种布局,或许可能形成一个更独立的操作系统生态链,尽管还是基于安卓。
或许,在一个全球协作化的市场状态下,没有一个企业,包括谷歌,真正能够承受断供带来的各种隐患爆发!
华为所承压的,其实断供者自己也要承压。
故,合作依然会重开,只是要稍待时日。不会太久。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