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PK蔡徐坤:一场狂欢,一地鸡毛
(作者:李文情)7月21日凌晨,在历经近一周的“被迫上岗做数据”后,周杰伦的“野生中老年”粉丝们终于将周杰伦送上新浪微博明星超话排行榜第一名,影响力迅速破亿,力压微博第一大流量明星蔡徐坤,一时成为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
事件的起源还要回到7月16日。在豆瓣“自由吃瓜基地”小组,有网友提出了问题:“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尽管隔天豆瓣上的原帖就被删除,发帖人也注销了账号,但是这一帖子早就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传播发酵,#周杰伦需要做数据吗#的话题登上了热搜,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引起了周杰伦的粉丝以及广大网友的“打榜战役”。
数据究竟是什么?广义上来说,数据就是明星影响力的量化指标,可以具体化为播放量、转发量、阅读量、榜单排名、代言数等等,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数据的指标也不同。
而在粉丝群体眼中,微博超话、热搜、关注和评论转发量是衡量偶像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他们的逻辑是:只有足够多的粉丝数以及话题关注量,才能让自家偶像被更多路人看到,有更大的影响力,拿到更多代言。这也让饭圈形成了一套专属的价值观:数据成绩=偶像地位=粉丝地位。而粉丝为了扩大偶像的影响力,就开始主动承担为偶像做数据的任务,甚至将之视为追星的重要义务之一。
这是产业与粉丝共同塑造出来的产品,当产业与各大品牌通过粉丝数据、产品销量来衡量一个明星具备的价值,数据就成为主宰一切的东西。粉丝未必不知道人工数据背后的伪善与虚无,但是,行业部分地依赖此类数据作为标准,那么产业需要什么,粉丝就生产什么,真正内容是否具备意义,消费是否有需求,都不重要。数据是粉丝与产业的狂欢,狂欢之下是圈层壁垒的增加,圈内人拼命制造繁荣,圈外人漠不关心,一切都不可融合。所谓的流量数据是一只在滑石上攀爬的蟾蜍,不努力,就会摔死。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整个事件中,参与打榜的并不全都来自周杰伦真正的粉丝。加入这场狂欢的大多数是路人粉。之所以这次周杰伦能够超越蔡徐坤登上超话榜首,一方面是因为周杰伦天王地位的号召性,即便不是粉丝,也有好感愿意帮忙或者凑个热闹;另一方面,对于路人而言,为周杰伦打榜这场大型活动的本质,是在释放广大用户心中压抑已久的,对“流量至上主义”的抗议,是以遵循对方规则的方式对抗规则。
在流量时代的评价标准中,周杰伦的确不是当前数据最好看的艺人,但在前流量时代,他的数据所向披靡。即使是现在,周杰伦的歌曲依然保持着很高的传唱率和认知度,在流行文化中也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影响力。他是QQ音乐累积播放量最高的歌手,QQ音乐巅峰热歌榜前100名中有23首周杰伦的歌。2019年10月17日,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将从上海开始,大麦网显示目前上海站门票已经全部售罄。很大程度上来说,周杰伦的音乐生涯反映了21世纪的华语乐坛变迁史。
然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传播形式出现了改变,大众获得了更多话语权,“流量为王”成了新的原则。与此同时,偶像选秀节目成批推出新鲜的偶像,加剧了粉丝和流量的争夺,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借到了这股“粉丝经济”的东风。对于“全民偶像”来说,在新时代不拥抱流量可能真的寸步难行。
但在粉丝狂欢之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流量为王”“唯数据论”。网友的不满根生于流量至上的时代:明星的价值取决于粉丝影响力、应用商店的游戏需要刷榜、开个奶茶店都是要找人排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品价值让渡于流量价值。
回到这次的事件,是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不重要,是不是蔡徐坤不重要,甚至周杰伦自己都不重要。他只是作为一个足够坚固的支点,扛住了万千网友们撬动话题的力量。这种情绪,存在已久,不是针对蔡徐坤,也不是因周杰伦而起。说到底,这场夕阳红粉丝团之战,本质上是不再追星的人们在表达自己对做数据打榜这一操作、对被数据捧起来的爱豆的不认可。
“中老年粉丝”的狂欢和年轻粉丝的疯狂,其实追星心理中那些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排除异己的极端心理和自我投射都一脉相承,只是不同时代评判流行度和影响力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但却在今天这个被刻意引导的畸形环境中有了变异的表现形式。
比起这些话题,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问题本身,究竟是我们的决定了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还是这个时代的文艺影响了我们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