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哈啰出行宣布,哈啰单车在落地广州的两个月期间,已投放10万辆单车,广州注册用户数量已超500万名,用户总骑行次数约3000万次。

这也意味着,从低线城市起家的哈啰单车,已完成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覆盖。

后起之秀哈啰普遍被认为如今的行业龙头,而“黄掉”的ofo,被美团改造的摩拜,滴滴的青桔等,均普遍不再被看好。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摩拜与ofo“黄了”?

与哈啰单车近期的高调对应的,是摩拜和ofo在外在表现上的落寞。

2018年12月23日,被美团点评收购8个月后,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离场,美团也开始“去摩拜”化。

2019年1月23日,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宣布,摩拜将成为美团LBS平台单车事业部,摩拜单车品牌也将更名为美团单车。

随后,则是一系列“小橙车”(摩拜)被“大黄车”(美团)替代的消息。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至于OFO,还在押金问题的泥潭里,难以自拔。依然不放弃的想要折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却已经被江湖忘记。

是否,哈啰单车崛起,而摩拜和ofo这两强真的夕阳了呢?

哈啰在场景连接上赢了一手

就此,《时代周报》记者曾宪天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并不能说摩拜、ofo式微,而哈啰崛起。

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哈啰单车升级为哈啰出行后,从共享单车切入到共享出行,形成了 了一个产业升维和存续的共享图谱。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这让哈啰出行具有了更大的延展性,也使得其单车与出行的用户图谱,有了良性交互。

这一点上,摩拜与美团在关联性上就仅仅是用户公用,而暂时没有场景上的连接。

尽管场景延展本身是美团拿下摩拜的要素,但 现在还只是机械式的融合,没能真正打开局面。

智能化还只是假象

同时,智能化在此刻再次成为共享出行这个昔日风口被受众津津乐道的热点。

有意思的是,在共享单车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向上,摩拜相比于哈啰似乎起步更早,但为何如今用户普遍将“好骑、智能”等标签贴在哈啰单车上。

但据此认为哈啰已经智能化了,确实一种假象。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智能化的方向很多,摩拜起步是很早,但更多的智能化集中在了运营管理而非用户体验上。

相反,哈啰单车单车的智能化尽管也 较多集中制运营管理上,但很多具体的体验,如车辆管理和维护以及收纳,都容易被用户体验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具象化, 让用户的口碑很容易自然滋长。

摩拜并没有真正落后,共享单车本就不是以一时长短论英雄的领域,覆盖率的相差无几、骑行总时长也很容易通过迭代体验而重新引流。

共享单车的未来在哪?

共享单车整体格局要翻盘,还是在于场景创造和场景蔓延上找到突破。

关键战役依然还是如何盈利,或者说将流量反哺周边衍生链条实现增值服务来间接盈利。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今年8月30日,摩拜方面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目前“魔方”系统已整合数百个维度数据,在骑行模拟、供需预测、停放预测和地理围栏四大人工智能领域发挥作用,推动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

ofo也在发力:8月6日,有媒体报道称,ofo小黄车在深圳实行定点停车,携“有桩”新模式重出江湖。

但即使如此,智能化升级目前只是一个很初级的体验,并不会带来太多差距,用户尝鲜后,未来还是针对整体服务的好坏来作出选择。

因此, 共享单车一方面应该在硬件也就是单车本体上寻找突破口,但天花板在那里;二来是在软件,即大数据、智能化等运营管理上, 一方面顾及更好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探索和周边领域的场景互通、数据共享,完成真正的增值。

共享单车还有未来吗?哈啰玩“并联”,挑战美团“串联”模式

美团基于自身,是将共享单车和它的O2O串联起来,形成引流。

哈啰则是基于自身共享单车的数据,向更多出行选择上升维,来寻找场景突破,这是一种并联模式。

现在很难判断并联和串联的模式,孰优孰劣。

但决胜手段却摆在那里:谁能真正打破共享单车的场景壁,谁就能真正成功。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