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楼就算再“少数”,有着公益人设的水滴筹,也承受不起
针对媒体报道中的问题,水滴筹“感到愧疚和痛心”。媒体报道称,这不是水滴筹第一次被曝光丑闻,也不是该公司的第一次认错。
此前,针对德云社相声演员违规筹款一事,水滴筹也曾公开道歉。
这一次,水滴筹道歉的依然足够快,快的还是那么“公式化”。
11月30日,有视频媒体以《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每单提成》为题报道称,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线下地推人员存在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审核不严等问题。
对此,水滴筹的致歉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初步调查显示,线下人员违反服务规范的类似现象确有不同程度存在,我们还在进一步排查和发现问题,也会及时向公众公布进展。
这个不同程度是什么?不得而知,以惯常的危机公关模式而论,或许这将在舆论热议降温后,成为结论。
问题是,水滴筹作为一个公益平台,还有继续道歉的机会吗?
其实,水滴筹的问题,已经不是一而再被媒体曝光,近年来,已经曝出了很多网络“卖惨”虚假筹款的事件,让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备受质疑。
而这次水滴筹再次成为焦点不是因为某一个筹款项目,而是水滴筹本身被曝光用地推人员在医院扫楼推广爱心筹款并套用模板编写“求助人故事”发起筹款。
套路如此熟悉,可水滴筹也仅仅是在舆论发酵之后,才有了个道歉的举措。
水滴筹错了吗?很难说对错。
水滴筹官方雇用的“筹款顾问”协助发起的筹款项目,其中有着善念。至少对于病患来说,有人协助帮忙,更容易得到救助。
水滴筹也是在试错,很难说对错。
通过求助者的朋友圈,最大限度的扩大水滴筹的影响力,顺便获得触达几百甚至几千个用户,在通过社交网络的传递,以“熟人社交”和朋友身边事,仅仅是在销售保险上,效果会格外有卖点。
但最大的善念依然可能出现最阴暗的恶意。帮忙刷单、伪造故事,通过卖惨来博得关注和影响力,无疑是在沙丘上建起的建筑,一触即溃。
只不过,部分地推人员借此达成了收益,确实实打实的。
但结果,且不论其他,水滴筹自身都在消耗自己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人气。
熟人或半熟人圈子的社交传播会达成什么效果?除了速度极快、筹款极猛外,也会影响极大。一旦虚假的卖惨故事被广为创卫,皇帝的新衣就很可能被很快揭穿。
或许,一个两个三四个没事,百十来个也因为有某些真实因素,让熟人不忍揭穿,但保不齐就有过了界的。
第一次,水滴筹道歉,就是因为德云社相声演员的“故事”,被挤出了其中的“小”。
还是个案。
第二次,水滴筹道歉,则是因为有人揭穿了水滴筹地推人员中暴露出来的各种“小”。
不再是个案,但叫做不同程度,或许是片面和少量吧。
第三次呢?还能有第三次吗?
祸患已经埋下,故事已经铺开且周知,庞大的用户量反而成为了水滴筹面前随时可能雪崩的珠峰。
消耗和透支社会爱心,哪怕再小,对于水滴筹来说,都是大事。一旦口碑崩坏,再多一次就足够让这个平台再难以为继,哪怕用户无数……
因为,用户数,对于水滴筹这样的平台来说,必然也必须是常态下为正数,但一旦异化就成为负数的“质量”
现在,作为攀登者的水滴筹,面对用户,最大的考验不在于道歉,而在于是否常怀敬畏之心。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