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盐窝镇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耕核心产业、放大优势产业,在发展中争优争先,在共享中惠泽民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崭新局面。

聚焦特色产业,注入项目发展“新活力”。聚焦一镇一业,通过规范养殖标准、精准延链补链、攻关关键技术,推动黄河口滩羊产业迈入高端高质高效的3.0时代,2022年全镇肉羊出栏突破300万只、出栏量跃居全省第一位。优化标准化园区建管模式,制定黄河口滩羊“一规划两标准”,全域推进黄河口滩羊生产基地标准化提升,总投资5.7亿元建成高标准羊舍384栋,2022年重点建设牧光互补3.0版羊棚79栋,实现“下层”粪污、“中层”滩羊、“上层”光伏多渠道增收。探索园区标准化运营,创新“政府+养殖户+公司”建管模式,成立国有平台公司,聘请利津鹏坤专业公司承担园区投融资、物业、防疫等服务项目,实现“合同式托管、保姆式服务、管家式经营”。推进全链条前延后展,重点向产业链条两端发力,向深加工、预制菜等价值更高的上下游拓展,规划实施黄河口滩羊产业园二期及产业一体化项目,实施了投资2.1亿元的牧光互补项目、投资2.4亿元的150万只/年肉羊屠宰深加工等6大工程项目。全力打造种、繁、育、加、销五位一体肉羊产业模式,构建起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智慧化发展格局,将研发作为黄河口滩羊产业的“爆点”,投资3200万元建设黄河口生物精准营养研发中心,围绕肉羊产业链条营养科技研究及转化应用,在基因检测、饲料与肉类营养检测、饲料新配方与产品研发、保健肉品新原料、新功能以及营养健康标准研究、微生态制剂产品研发与生产等领域,开展营养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健康产品,为黄河口羊肉品质保障与品牌提升提供全面技术支撑。

聚焦农业农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盐窝镇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打造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齐鲁样板·盐窝模式。投资2200万元,打造“老街长巷”非遗文化街,打造非遗文创核心区、花田露营体验区、四贤历史文化区“一街三区”格局,建成老戏台、非遗展馆、“非遗工坊”等非遗文创核心区;落户“老扬琴”“王家宫廷剪纸”“黄河澄泥印”等非遗项目35项,设置流动摊位90个;配套实施了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探索搭建国有平台、盘活闲置资源、设置演出岗位、叫响非遗品牌等四条实施路径;一周两市开展“黄河非遗大集”,接待东营、济南、青岛等地研学学生1.4万余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有力推动了沿黄精品旅游和黄河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开展城乡公益岗岗前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等,增加群众就业6000余人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配齐7名网格长、15名镇级专职网格员、134名村级专职网格员,创新“网格化+联防”模式,将基层党建、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整治等工作“打包”入网,有力推动多网合一、资源共享。

聚焦城乡融合,塑造美好盐窝“新形象”。按照“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思路,进一步深化“三区同建”发展模式,完善一体化运管机制,逐步开展镇区村改造提升。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镇村改造提升工程,投资700余万元,实施镇区整体提升工程,改造集市1.2万平方米,硬化提升道路1.6千米,新修花岗岩步行街1万平方米,对沿街商铺外立面统一喷涂;投资400余万元,实施镇区“亮化”工程,在镇区办公楼、商品房、居民小区安装天际线5千米,更新路灯114盏;投资130余万元,实施盐窝镇便民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开放居民医保、民政等13个服务窗口,升级窗口设施,规范服务流程,实现服务事项“一门受理”,持续提升镇区承载能力。牢固树立民本理念,紧盯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加大教育卫生领域投入,投资570万元,实施北岭中学餐厅新建工程及配套;对盐窝中学700套学生桌椅进行更新;投资60余万元对盐窝中心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实施改造;新建杨柳、南西滩等5处标准化卫生室,加强58处村卫生室药品调配,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和群众的就医条件加快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0万元实施丰产沟路和魏村南路“四好”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投资750万元实施生产堤建设及绿化提升工程,为沿黄村庄生产生活筑牢安全屏障;投资850万元,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对58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常态化巡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保障水平;建设26家乡村幸福院,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

下一步,盐窝镇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主导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完善,为实现“镇富民强”目标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