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催生“智能中医”新模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智慧中医人,他们在中医药和AI技术结合上做出了贡献。

【从医经历】

苏焱平,湖南长沙人,中草药师。12 岁那年,我在去山坡挖红薯回家的途中因脚步匆忙,导致膝关节至大腿根部严重受损肿胀。起初尝试中草药治疗 3 天未见成效,后到医院连续注射 7 天青霉素,疼痛依旧,毫无改善。幸得身为民间中医的外祖父归来,他亲自采集中草药敷于患处。神奇的是,仅一晚肿胀便消了一半,3 – 4 天肿胀基本消除,脓水排出,11 天左右我便痊愈。这段经历让我对外祖父的医术深感敬佩,也由此踏上了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医的道路,开启了认草药、问医理,随时随地学习的中医生涯。

【擅长主治】

在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中,我形成了自己擅长的治疗领域。主攻喉咙、乳腺、皮肤病等病症,以中草药治疗为主。对于医院难以攻克的疑难杂症,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治疗方法。我坚信药材的品质对疗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坚持同一味药必须从不同产地采集,并且严格把控从采药、制药到患者服用的每一个环节,力求让药材发挥最佳药效。

除了中草药治疗,我还掌握多种外治技术。遇到紧急情况,能够运用手法刺激经络穴位,快速缓解症状;面对骨折患者,可与助手配合,通过专业的接骨手法进行复位治疗。

【个人愿景】

我一直希望能让更多中医人接触到全面的中医知识,因此建议重新印刷 1975 版的《本草纲目》,相信其中丰富的内容能为中医从业者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

在长期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实用的识药顺口溜。“世上三不学,打時弄鬼寻草药”,这句顺口溜道出了采药的艰辛与不易,如同习武弄术般充满挑战;“对枝对叶能治红,草木中空能治风,叶边有刺戒消腫,叶中有浆拔毒功”,则是外用识药的经验之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判断其功效,如叶片对称的植物多可治疗血热红肿,中空的草木常用于祛风,叶边带刺的能消肿,叶中有浆汁的可拔毒,但需注意,这些口诀对应的用药方法仅适用于外用。这些顺口溜凝聚着传统中医的智慧,也是我传承中医文化的一部分。

焕发新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通过智慧中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