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北京——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牵头、广州赫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参与起草的《医用重组III型胶原蛋白》团体标准(T/CAPS 057—2025)经中国生产力学会正式发布。这一标准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迈入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全球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应用树立了”中国标杆”。作为参与标准制定的核心单位之一,广州赫纳医疗凭借其在生物材料市场应用领域的深厚积累,为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贡献了重要力量。

深耕生物材料领域,技术实力获国家级认可

柯赛丽隶属广州赫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护肤品牌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专注于高端医用生物材料的应用与市场化。公司依托自主建设的”生物蛋白活性市场研究中心”,在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已形成从实验室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此次入选标准起草单位,标志着其产品质量获得行业权威认可。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赫纳医疗重点参与了”质量控制”与”稳定性评价”两大核心章节的技术论证。针对重组III型胶原蛋白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行业痛点,公司基于其独创的”分子结构稳定技术”,提出了包括三螺旋结构完整度检测、热稳定性加速试验等创新性技术指标,这些内容最终被纳入标准文本,为行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以标准赋能产业,推动临床应用安全升级

新发布的团体标准系统规定了医用重组III型胶原蛋白的技术要求、生物学评价及临床应用规范。在医疗美容领域,标准首次明确了重组III型胶原蛋白在真皮层再生中的浓度梯度要求。赫纳医疗联合创始人王博士指出:”我们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的5μg/cm²~15μg/cm²精准递送方案,已被标准采纳为推荐性技术路径,这将有效解决注射类产品吸收率不均的行业难题。”

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行业生态新格局

作为标准制定的积极参与者,赫纳医疗展现了品牌企业的责任担当。在为期18个月的标准编制周期内,公司累计组织技术研讨会23场,提交实验数据报告127份,牵头完成6项关键指标的验证工作。特别在”面部应用安全性评价”方面,公司联合广东医疗质量检验所建立的模型测试方法,填补了国内该领域检测方法的空白。值得关注的是,赫纳医疗正在将标准要求深度融入质量管理体系。这种”标准即产线”的创新实践,为行业智能制造升级提供了范本。

立足湾区,辐射全球

随着标准的实施,赫纳医疗正加速全球化布局。公司已通过欧盟CE认证的III型胶原蛋白敷料产品,年内将在德国、新加坡上市。”标准发布不仅规范了国内市场,更增强了中国生物材料技术的国际话语权。”公司CEO蓝天透露,”我们正与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接洽,推动将部分核心技术指标纳入国际标准体系。”

在政策利好驱动下,赫纳医疗联合医保部门开展的”胶原蛋白创面修复医保支付标准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有望推动更多创新产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结语

《医用重组III型胶原蛋白》团体标准的发布,开启了我国生物医用材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作为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和技术贡献者,柯赛丽品牌——广州赫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正以创新为引擎,以标准为基石,持续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临床应用升级。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这家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技术企业,正在世界生物材料竞技场上书写着中国创新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