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一位年逾七旬、步履坚定的民营企业家走进宁波财经学院的报告厅。他是一个不畏困难的人,叫沈觉良。这是一个普通却伟大的名字,一生跨越命运深渊,用坚韧写就传奇。这一天,他带给青年学子们的,不仅是一场讲座,更是一堂真实、炽热、足以改变人生方向的实践课。
开场致意:前辈的温度,时代的回响

讲座伊始,金融与信息学院党委皇甫书记代表学校致辞。他高度肯定了沈觉良先生几十年来不改初心、躬身实干的家国情怀。
作为连续几十年的人大代表,他始终倾听民声、为民谏言;作为行业领军者,他推动产业革新,让绿色循环成为宁波乃至全国的新名片;作为慈善践行者,他累计向社会捐赠近700万元,并为宁波财经学院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青年学子逐梦前行。
同时,他还担任浙江省、宁波市多个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奔走于政企与行业之间,为构建良好生态、促进行业协同发展持续发声、贡献智慧。
这一连串的身份,并非耀眼的头衔,而是将岁月沉淀为责任的注解。掌声渐起,热烈而真挚。台下的大学生静静等待,这位“走过风霜雪雨的人”即将分享他的故事——一段关于奋斗、选择与坚持的生命答案。
从“无”到“有”:以生命写就的主题

沈觉良站在台上,精神饱满、语气坚定。他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讲华丽的理论,只讲他的一生,如何从“没有”走向“拥有”。出身于当时社会政治上被歧视的家庭,他连上初中的资格都被剥夺。吃不饱、穿不暖,母亲重病、债务累累,走到哪里都抬不起头。那时的他,是一个“一无所有、尊严尽失、未来渺茫”的少年。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社会最底层、永远没有明天的人。”他轻声回忆,语气平静,却字字锤心。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无尊严、无财产、无文化”的“三无”少年,凭借咬牙不放弃的韧性,走出了一条“三有人生”——有尊严、有财产、有文化。他的轨迹,是一条不断反转、不断再生的曲线:
● 第一次反转——从最底层打工者到包工头。在宁夏,他凭踏实肯干、敢担当,被众人推举为包工头,命运第一次松了手。
● 再度坠落——砖瓦厂失败。初尝创业,却遭熟人背刺,一夜崩塌,再次跌入深渊。
● 咬牙再起——从底层员工到知名企业主。他有幸到了工厂,没有待遇从零做起,最终成长为当地知名企业主。
● 破局再战——传统制造跨入高科技。他不愿只“做大”,而要“做强”。他投身高科技领域,却再次陷入绝境。
● 无中生有、坚韧不拔——1997年,美国电线管接件业务扭转命运。企业濒临倒闭,他卖掉房子、押上所有,接触电器电线管接件业务,生生扛出一条活路,让企业起死回生。
从此,他带领企业一步一脚印,从废墟中长出生命力,终成今日规模与成就。
沈觉良先生的故事,是“无中生有”的胆识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在现实中的深刻注脚。他没有优渥起点,没有捷径可走,却能在绝境中一次次寻找可能,在废墟上绝地再生。他证明:一个人,即使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只要心中有方向、脚下不停步,就能从零到一,甚至从一到无穷。

这不是某个个体的传奇,而是一套值得社会深刻思考与践行的价值观——敢在无路处开路,能在困境中坚守。只有让“无中生有”的创新勇气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土壤中扎根,我们的时代才能不断突破、持续向上。
这一刻,整个会场安静得能听见心跳。许多学生抬着头,看着眼前这位老人——仿佛第一次明白:真正的力量,原来并不是成功,而是不放弃。
谈做人:既仰望星空,也踏稳土地

谈到“如何做人”,沈觉良并没有讲空洞理论给大学生灌输口号,而是从一生的磨难中提炼出12句真理。
他说:人生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踏稳土地——梦想要大,但脚步必须稳。他的箴言朴素而锋利:纵情有度,情绪要自控;顺境不狂,逆境不怯;凡事问“为什么”,不盲从、不跟风;接纳平凡,却不放弃成长;人生要由自己掌舵,不做他人影子;功成仍谦卑;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但用法决定未来;没有人能替你吃苦;相信自己,方能挺过风雨;修养,是立身之本;先深耕,再拓展;成长来自走出舒适圈。
他提醒年轻人:身处低谷,也要抬头前行;形象,是对自己的尊重;而行动力,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他说得平缓,却句句沉稳有力。一句“你要先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拥有未来”,落在心底,像钉子般稳稳扎入,让人明白——做人无捷径,唯有本心与坚持。
作为在场记录者再回望他的分享,更知那不是概念,而是生命淬炼的智慧。他之所以能说“既仰望星空,也踏稳土地”,是因为走过泥泞、见过光。他的十二条忠告温和,却源自无数次选择“继续走”:误解时不争辩,失败时不放弃,身处低处仍守住体面与尊严。
“无中生有、坚韧不拔”不是成功学口号,而是一种内在质地——遇事能定、受挫不崩、方向不乱、脚步不虚。他教人看得远,也教人走得长;不问“成为什么”,只求“做主人”。真正的底气在内心,成长的终点,是站得稳。
十年磨剑:办协会、做行业,一样无中生有

过去两年,70岁的沈觉良,再次踏上艰难的征途。他奔走于各级部门之间,为的是推动废旧锂电池处理再利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组建。这是关乎绿色发展和产业未来的大事,却没有一条路是平坦的。尤其在废旧锂电池处理再利用项目上材料递上去,被退;意见汇报了,被否;无数次敲门,却一次次被挡在门外。
有人劝他放弃:“年纪大了,不必再折腾。”“太累了,算了吧。”“做不成的,何必坚持。”可他只是淡淡地说:“再难,也要有人做。”于是继续写材料,继续跑部门,继续调研、沟通、劝说……在一次次失望里咬牙,在无数个深夜里坚持,把“不可能”一点点磨成“可能”。终于电池项目落地了,协会成立了。
掌声响起,不仅是为了结果,更是为了他那份被拒千次也不放弃的执着与担当。台下的学生听得异常投入,很少有人走神。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成功”二字,而是一种在人生每一阶段,都愿意再拼一次的生命力量。
所以,这一切都说明,沈觉良不是在说说而已,他的“无中生有、坚韧不拔”精神已经真正刻入骨髓。无中生有,是在无人走过的领域开路,敢于从零开始创造可能;坚韧不拔,是在无数次拒绝与挫折中,仍选择坚持与行动,把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种精神不仅支撑了他个人的实践,也为社会树立榜样——任何值得去做的事,都需要以勇气开局,以毅力坚持。它告诉我们:面对未知与困难,不退缩、不放弃,用坚持和行动去雕刻人生,才能真正让“不可能”成为现实。
互动环节:温度在人群中流淌

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踊跃提问:有人关心创业之路、有人纠结求职选择、有人困惑人生方向……面对每一个问题,沈觉良先生始终微笑、耐心、真诚地回应:“先别急着创业,要先苦练内功。”“别怕失败,站起来比摔倒更重要。”朴实的话语,却句句敲在年轻人的心里。那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经历沉淀后的肺腑之言。

随后,学生代表向沈觉良献上鲜花,以表敬意与感激。多位“三灵助学金”获得者也动情发言:“今天,我懂了活着的意义。”他们不仅感谢这份资助,更表示愿将善意继续传递,让温度落在更多人心里。这一刻,温暖在会场静静流淌,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力量被悄然点亮。
赠书与陪伴:时间不够,爱却溢满

他的自传《一个不畏困难的人》,在现场成了最受欢迎的礼物。书籍有限,却无法阻挡学生们自发排起的长队,有人只为握手,有人求教人生经验,也有人希望得到亲笔签名。
沈觉良坚持每一本,都要亲手签名。落笔之间,他的动作温和而细腻,目光中带着耐心与认真,仿佛每一次停顿都在告诉学生:你们值得我倾注全部关注。即便场务提醒时间已晚,他仍弯着身子,微笑回答同学一个又一个问题,不愿让任何一个年轻人期待落空。

台上台下,暖意悄然流转,空气中满是尊重与敬意。有学生轻声感叹:“这,就是大写的‘人’。”
有限的时间装不下所有的交流,却足以让许多年轻的心悄然被照亮,留下长久的温度与力量。
结语|留给青年人的力量

这一堂课,不是轻飘的励志,而是真实、厚重、滚烫、带着温度的一次分享。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回望,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与行动的力量。它告诉当代青年:“无中生有”不是奇迹,而是信念;“坚韧不拔”不是天赋,而是选择。没有人能替你走路,但总有人愿意为你点亮前行的方向。
70岁的沈觉良,经历风雪与沉浮,如今将所有祝福赠予年轻人:愿你们不惧艰难,拥有坚韧的意志,勇敢前行;愿你们在时代洪流中活得光亮,活出尊严与力量。
掌声久久不散,而那股静默的力量,已悄然落在每一位青年心底,如春水般慢慢生根、发芽,指向远方,带来持久而温暖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