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早该认识了!“心跳”用兴趣标签做陌生人社交

“心跳”是今年 10 月份上线的陌生人社交 App。初次打开后,“心跳”给用户的印象和 Tinder 极为类似:用户可以对系统推荐过来的其他用户点❌或点❤️,只有双方都选择了❤️,二者才会被自动匹配为好友,才可以开始聊天。

不过,创始人钟甄并不认为“心跳”是“中国版的Tinder”。爆红于美国校园的 Tinder 是以用户的 Facebook 信息为基础的:基于你的地理位置,Tinder 每天为你“推荐”一定距离内的四个对象,根据你们在 Facebook 上面的共同好友数量、共同兴趣和关系网给出评分,得分最高的推荐对象优先展示。你可以选择“喜欢”、或者选择“跳过”。假如你喜欢的推荐对象恰好也喜欢你,也就是“翻牌子”成功,那么你们就可以互发消息、在 Facebook 上互相关注、组织线下见面,and so on。

钟甄说,“心跳”的目标用户群并不是在校学生,而是刚毕业没多久的职场新人。这群人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开始在一个新的城市工作、生活,离开了原先的同学社交圈,他们不得不开始重新构建自己的社交圈。钟甄将这群人称之为“新移民”。她说,认识有趣的陌生人,永远是人类的刚需。

钟甄的看法是,传统的社交网络都是基于熟⼈或位置构建。比如基于熟人的微信、Facebook、人人网,她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来概括:你在宇宙的中心,熄灭所有的星星,点亮那些你认识的人。至于基于 LBS 位置的陌陌,她也有类似的形容:你在宇宙的中心,熄灭所有的星星,点亮那些你周围的人。总之,传统社交网络的逻辑核心是“你和别人”。而“心跳”则通过庞大的兴趣标签,帮助用户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具体来说,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兴趣标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产品正式上线之前,“心跳”花了近一年时间做产品后台的兴趣标签大数据。你可以通过兴趣标签知道对方喜欢什么运动、什么红酒、什么图书、什么电影、什么甜点……在你点❌或点❤️之前,你就基本可以判断你们是志同道合还是形同陌路了。而你也可以通过兴趣圈子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

钟甄说,“心跳”现在积累了 10 万个兴趣标签。下一步会逐渐开放标签权限,鼓励活跃用户贡献内容。

在钟甄看来,社交平台价值的决定者是⼥ 性,而以“约炮”为出发点的社交应用会损失 90% 的女性用户,而“心跳”则是“⾼质量⼥性用户、高度活跃的陌生人社交平台”。她直言,得90后妹子者得天下。“心跳”给出的数据是,上线 72 小时内,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用户相互推荐达 10 万次;上线一个月左右,这个数字增长至 200 万次;平均日活 40%,平均次日留存 42%。

“心跳”曾拿到几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目前正在接触 A 轮融资。“心跳”现在只有 iOS 版,近期会推出安卓版。

钟甄曾经是一个“人见人恨”的“学霸”。“高中我读理科,高二高三两年从来没得过全年级第二名。作为理科生,数理化英语我都可以考到满分,我的语文政治历史成绩比文科状元的分数高。接下来报应来了,心理素质不好,高考失误,我勉强进了清华。进清华是人生真正噩梦的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一直活在无尽梦魇里:各种挂科,各种被轻视被忽略,各种找不到感觉。好在我不是特别拿自己当回事的那种人,从来不觉得成绩不好需要感到耻辱。我真正从一名学神进化为一名学渣, 从此再没翻过身,并且无比骄傲自豪。但人生总是会走一两步狗屎运,学渣被斯坦福某硕士项目相中,我咬牙读完了学业。

因为我是学渣,毕业后我在美国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份工作,是一家小得没人听过的咨询公司,拿 4000 块的工资(USD)。毕业两年后回国,加入华为做商业资讯,起薪 8000块(RMB)。我知道很多人要笑了,现在一个刚毕业的硕士进大公司大概比这拿得多,而我作为一个斯坦福管理硕士,有着两年美国工作经验, 这真是低得可笑。但作为一个纯屌丝兼卢瑟,我愉快地接受了。两年后我的薪水+股票总值涨到一个 N 倍的高水平,而我离开了华为作为战略部总监加入了腾讯。到今天,我依然非常感激华为和当时我在华为的上司对我的栽培。

接下来却是我在腾讯事业的失败。作为一个满腔热血、高度忠诚,全心全意扑到工作上的小盆友,而且为公司找到了有效的新价值点:社交平台化,通过整合社交网络用户数据,通过接口开放的方式供第三方基于腾讯平台做开发,然后实现联合盈利的「平台战略」,却因我隶属战略部,我想为公司做的事情与部门定位相冲突而黯然离开。我只想说,不得不离开一个自己深深热爱的公司,是怎样的难受与无奈。不过同时,我想我学到的很多东西都来自于腾讯,从互联网行业和社交产品的启蒙,到用户体验高于一切的理念,都让我一生感激。

也许我终生不适合在公司打工,离开腾讯后我回到咨询公司,两年后我决定创业。做我真正想做的东西:社交网络。”

关于创业,钟甄说,自己是社交产品的忠实用户,已经玩儿了 18 年社交。“创业,是能最迅速有效实现你商业想法的方式。我要创业,因为我想做社交。”她说,这个世界上总有些神经病喜欢冒险,不知道天高地厚,什么都敢拼,“我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创业不应该仅仅为了挣钱。这太小了。创业最终一定能挣很多钱,从商业角度而言(如果你足够聪明又好命的话)。但那不是最后的目标,最后的目标是,我们到底能为这个世界带来哪些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能做些什么更好的去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灵魂,让每个人更好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想通过我的社交应用,起到一些上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