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秀独家解读]阿里的任性 这是要整死谁的节奏?

阿里,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商,自上市之后,各种入股、各种收购、各种布局,让大众熟知了阿里的有钱任性,然而,自古“民不与官斗”,也许是任性的情绪在延续,阿里近日和工商总局唱起了对台戏。这是阿里“傲慢”还是在自找麻烦呢?这场叫板之后,将会为电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个个问题都有待最终的答案。

大招回放

【第一回】

工商总局报告:淘宝正品率不足4成

1月23日 国家工商总局发布《2014年下半年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结果》,调查结论称:中国网购的正品率不足六成。其中,淘宝网样本数量分布最多,但正品率最低,采样51个,正品率仅为37.25%。

【第二回】

淘宝发公开信叫板工商:别吹黑哨

1月27日14时 淘宝通过官方微博转发“一个80后淘宝网运营小二心声”的公开信,直接对工商总局网络监管司刘红亮司长喊话:“您违规了,别吹黑哨!”指出监测报告在抽样、程序等存在问题。

【第三回】

工商总局正式回应:依法监测

1月27日22时 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发言人对监测结果一事正式回应,工商总局网监司一直秉承依法行政的原则开展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工作,“网络交易商品定向监测是评估市场风险、警示违法经营的重要工作方式。”

【第四回】

工商总局白皮书:淘宝存5大问题

1月28日上午 国家工商总局在官网挂出《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出阿里系平台存在主体准入把关不严、商品信息审查不力、销售行为管理混乱、信用评价存缺陷、内部工作人员管控不严等5大问题。

【第五回】

淘宝向工商总局投诉刘红亮

28日14时50分 淘宝发声明,称工商总局网监司司长刘红亮在监管过程中程序失当、情绪执法,用错误的方式得到的一个不客观的结论,对淘宝及中国电子商务从业者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决定向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投诉。

【第六回】

马云:假货问题不是淘宝造成的

1月28日16时56分 淘宝官微发表文章,文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说,假货是所有商业模式发展的硬伤,假货不是淘宝造成的。但淘宝注定要背负这种委屈,这种责任。淘宝只能认下它,解决它。

互联网在政府面前的过往

在阿里之前,互联网圈里也曾有过同政府发生抵触的案例。

一心想布局于内容的小米老早就推出了小米盒子,可面对异常强大的广电总局,这块蛋糕实在太难分。不到半年,小米就与同行们一样被广电约谈。一份“181号文件”,让所有的盒子顿时武功全失,小米此前花了大价钱打造的内容资源也顿时陷入近乎白瞎的处境。与前面那些和监管部门单兵对垒不同,这次是广电手持“大棒”狠敲了整个盒子领域,小米只有挨打的份。至于小米小盒子能否再掀起多大波澜,发布会时观众们的平淡反应已经给出了预示。

由于网站管理层的政治敏感度不够,政府公关能力也不足。在视频网站刚刚兴起的那段时间,56网非但没有花大力气去搞定牌照问题,反而还继续在视频审核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最终面临的是闭站整改一个月的处罚,由于他们当时“不太听话”,公安和网管部门去机房拔线“摁倒了这熊孩子”。这失去的一个月,让56网的命运发生了大逆转,从此他们只能目送优酷、土豆等对手远去。

自从剑网行动开启以来,一直和色情/盗版走在一起的快播非但没有划清界限反而越陷越深。CEO王欣的说法是“我们专注于技术,不问内容”。他们明知服务器上存储了大量非法视频却不闻不问,反倒进一步拿技术当伪装利用那些非法资源来谋取利益。2013年底快播因版权问题被判罚款25万,一心只看利益的王欣却执迷不悟。2014年4月警方的上门查封,8月份王欣韩国落网,快播最终走向了覆灭。

阿里是否在无底线任性?

其实,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向政府部门叫板,都要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那么此次阿里的行为是否是真的任性而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析。

第一,抽样调查的真实性判定。

不论是工商总局还是阿里,因为是抽样调查,所以结果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或反驳,和打太极没什么区别,到最后也确定不了正确与否。更何况,工商总局针对阿里小二的声明本来就存在很大矛盾。在去年双十一期间的抽检结果同最近的抽检结果相差很大,并且委托的是不同的第三方。也许正是抓住了这个漏洞,阿里才有了反驳的底气吧。

第二,政府职能的回归。

N年以前至今,以政府服务性职能回归为主题的文章,不断在各种媒体中出现,这种呼声下,政府的职能在逐渐转变,政府部门的意识也在转变,政府的话就代表判决的时代已经不再。在某种程度上,当企业同政府直面时,是一种对等的关系。此次工商总局同阿里的“口水战”,从侧面反映出在政府职能也许转变过快,导致在处理问题时显得突兀,但政府同企业之间的互动、互信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三,阿里在变被动为主动。

事实上,《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是在去年7月份就开始的,为了阿里上市做了延迟发布,而在此期间,阿里就曾爆出大力打假行为,在监测结果出来后,阿里立即组建300人队伍的打假特战营,在新闻媒体中,还曝出阿里“大数据打假”及高管甚至马云对于淘宝打假的态度和认识。这一系列行为,从侧面反映出,阿里在以行动向公众展示一个打假的积极形象。

除此之外,阿里强大的公关团队,向公众展示正面形象的意识,网民在政府部门同民企之间拉偏架的态度……让阿里在这场同工商总局过招时,都在呈现其积极应对的一面。积极并不等于任性,也许此次过招也将预示政府同民企之间,新型关系的转变吧。

对将来的影响

这场“口水战”就仿佛两支球队之间的前期试探,在将来必然还会有后招发出,对未来的电商及政府部门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当然是正面的影响。

在政府层面,必然会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能亲历亲为的时候,就不会让他人来代劳,由他人来做的可信度必然会受到质疑。同时,也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在中国,政府一直扮演的是“家长”的形象,在公众认知方面,必然不会再如以往般随性而为。

在电商方面,随着抽检结果的曝光,不管是中招的还是没中招的,都需要警醒一点了。现在已经进入买方时代,电商以及政府的工作重点,在将来必然以用户为中心。政府的监督职能会增强,对于线下供货企业的审核及惩处力度都会加大,很可能会导致一批中小企业的淘汰。同时,尽管假冒伪劣来自线下企业,但作为地产式电商,就算责任方不在自己,起码也要为自己的形象,做一些预防性措施。当整体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政府及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会更加深入。

工商总局同阿里的此次过招,无论结果怎样,谁对谁错,不是非常重要,但借着被热炒的机会,让各方面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让整个电商行业的大环境更加健康,让大众在将来得到实惠,才是此次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