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贩、嘻哈歌手到 5 亿身价实业家, Jay Z 再推音乐流媒体TIDAL

这两天美国网络、娱乐圈大新闻,就是 Jay Z 联合包括 Alicia Keys、Beyoncé、Kanye West、Madonna、Rihanna、Usher 等在内共 16 组美国 A-List 乐手,隆重推出了 TIDAL高音质音乐流媒体服务。

别的不说,光光是能把这么多大咖聚在纽约,一起站上台举行发布会,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到底什么是 TIDAL?

从毒贩、嘻哈歌手到 5 亿身价实业家, Jay Z 再推音乐流媒体TIDAL

首先,TIDAL 是一个「月租吃到饱」的音乐流媒体服务 。月付 $9.99,你可以无限聆听音乐,与 Spotify、苹果旗下的 Beats Music,以及老牌的 Rhapsody 一样。但与他们不同的,是 TIDAL 提供了另一个等级的吃到饱服务,月付 $19.99,你可以得到高音质 FLAC 无限音乐流媒体服务 。

从毒贩、嘻哈歌手到 5 亿身价实业家, Jay Z 再推音乐流媒体TIDAL

问及为什么推出 TIDAL,Jay Z 说因为人们不够尊重音乐与乐手,虽然自来水免费,但大家都愿意付钱买罐装水,音乐是有价值的,人们却只愿意从免费流媒体服务聆听。另一方面,他认为像 Spotify 这类网络公司,或是像 Beats Music 这类由科技公司主导的音乐服务,支付给艺人的权利金比例太低,让乐手无法得到应有的报酬。因此,他联合 16 组 A-List 乐手作为股东,一起推出 TIDAL,希望提供一个「由乐手、给乐手」的音乐平台,让人们能更享受音乐,也让乐手能得到更好的经济支持。

这个说法对于乐手,尤其是畅销乐手来说,的确是有吸引力的。毕竟若要说盗版,以及 Spotify 这类大锅炒音乐流媒体服务,对谁的唱片收入影响最大,那一定是本来就很畅销的 A 咖艺人。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本来没有很红,想要靠着网络散播力走红,或是觉得自己也是 A 咖,却被 Jay Z 排挤在 16 组人马之外的人来说,TIDAL 的诉求就不见得那么得宠。

反面意见

也因此,发表两天以来,本来因为 Jay Z 的主张,看似大团结的音乐圈,也传出了不少反对的声浪。

其中 Lily Allen 提出了一些相当值得思考的点:

  • 为了吸引听众放弃其他服务转向 TIDAL,Jay Z 势必要求这些大咖给 TIDAL 独家,但这样的结构反而会让不愿意加入 TIDAL 的人们,更有动力去盗版
  • 事实上在压榨艺人的不只是流媒体服务,还有艺人本身的唱片公司,跟唱片公司争取更好的分润比率,也是解决歌手收入问题的重要工作
  • 高音质音乐必须搭配高音质耳机,如果人们还在用手机附赠的烂耳机,那流媒体音乐的品质再高也没有帮助

应该无法动摇 Jay Z

当然,Jay Z 布鲁克林贫民窟出身,多年来当过街头毒贩、经理过美国嘻哈界早期各种帮派战争、还投资过夜店,在这么龙蛇杂处的环境考验中,挣扎努力才成为今日身价 5 亿美金实业家的历练,我想,这些批评对他来讲应该是小儿科。

事实上,回头看看他 1997 第一首发表的单曲 In My Lifetime 歌词,就知道他很早就看破了这逻辑:

While niggas are shootin’ stupid, I’m carefully plottin’

Ways to make it rotten, well-planned hits until you’re long forgotten

Y’all niggas that utilize my style don’t hurt me

Cause on the low half of these rappin’ ass niggas wanna work for me

Product-Market Fit 还是重点

但无论 Jay Z 与他的 A 咖股东们可以支持多久,TIDAL 这个网络创业尝试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得看它获得多少消费者青睐。

从发表会前后的排行状况来看,目前为止情况似乎不慎乐观。TIDAL 在 App Store 音乐类 App 排行榜,从 3/30 最高的第 4 名,已经很快跌到第 37 名。

从毒贩、嘻哈歌手到 5 亿身价实业家, Jay Z 再推音乐流媒体TIDAL

在 Google Play 的排行榜上,也是类似的状况。

从毒贩、嘻哈歌手到 5 亿身价实业家, Jay Z 再推音乐流媒体TIDAL

当然 TIDAL 团队接下应该会继续透过这些名人股东帮忙分享、加持,用力推广这个服务。但最终能不能留下愿意每月付费 $9.99 / $19.99 的用户,还是得靠与时俱进的软件体验,以及平台上的音乐选择。

所以,这案例告诉我们,有好股东的确可以提供网络公司重要的策略资源,但网络产品要成功,最后还是得靠 Product-Market Fit,而且得是比所有类似产品都还要更好的 Fit,这是无可取代的最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