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茶商,想做出成绩是一项长线工作

前段时间,笔者和一位朋友闲聊时,他向我抱怨,不知道什么时候QQ号上出现了很多“卖茶妹”,头像都是那种清新派的小女子,每天固定发送卖茶信息,他甚至把卖茶妹原创的段子转了过来,摘抄如下:
大哥,您可能是真忙,一直都没有看到妹子天天给您的信息,或许您也是随手一关,但是妹子是多么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点时间看看妹子的信息,支持下妹子啊!家里最健康,实惠的好茶。此外,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商家要7天无理由退货,电子茶商在起步阶段甚至可以做些割腕式的引申,比如30天无理由退换。这种做法不仅能有效地抵消购物者的担忧情绪,而且也切断了自己的向“品质”妥协的后路。
诚然,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运营成本,但正是迫于运营成本的压力,电子茶商才有望持续“抓品质”不放松。事实上,只有“品质+信誉+消费者口碑”进入正循环,电子茶商才能成为常态,从而实现顾客满意,茶商赚钱的双赢局面,也才有可能把“茶叶”推广到全世界。
文化培植,建立贩茶生态圈
记得小学教课书里曾经讲到:茶叶被誉为世界饮料之首。笔者在小学读到这句话时,只觉得特别的高大上,也觉得生在中国是如此幸福和自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高,越来越觉得“茶首”的手法只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连我们自己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喝,还谈什么世界饮品?用如今时髦的话讲,我们的茶商缺乏自己的生态圈,更不要谈什么茶文化推广了。
其实,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只是茶叶在面对商业转型时,显得过于古板,不仅没能走出国门,反倒是连自己的领地也慢慢失去。诚然,这与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有关系,越来越少的人能有耐心去品一杯茶叶,坐在茶室里的人,要么在搞对象,琢磨着晚上去哪开房;要么在谈生意,金钱烧着屁股,心神不定;要么就是被领导请去喝茶,前途未卜,百爪挠心,总之,茶文化的精髓就像一包冲过很多杯的茶叶,正变得索然无味。
如今网络茶庄的转型,也给了茶文化重振雄风的契机,要知道中国互联网最拿手的事情就是捧红任何的品牌,或恶贯满盈,或稀松平常,都不是问题。茶叶走网络化的第二个阶段就应该是建立成熟的“贩茶生态圈”,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重拾中国茶文化,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网络茶庄可以把有相同志趣的茶叶人士聚集到一起,进行茶文化的交流,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大家做到一起品茶、讨论茶叶,组织去茶叶种植基地参观,一些专业人士甚至能提出改善建议,这不仅有利于培养长期的客户,更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茶文化的发展,生态圈的建立会极大的缩短茶农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省去不必要的流通成本。
回想20年前,可乐进入中国之时,被消费者归类到“药品”里,事实上,可乐最初的味道真得很像中国传统的中药;雀巢、星巴克刚到中国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这些企业全部通过配方改良+文化推广,成为时下中国饮品消费的潮流,希望中国茶叶也能在改善口味的同时,塑造出强大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饮料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