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史上,广告植入的历史几乎和电影一样长——被视为电影之父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其早期的电影短片中就有意对啤酒、肥皂等商品进行植入,从那时起,商业植入与电影就再也未曾分开过。而在好莱坞这座电影帝国,电影植入式广告早已成为消化电影投资成本、减轻投资压力的必备途径,几乎所有电影都标配大量的植入广告。
在电影广告植入才起步10年的中国,尽管有好莱坞的前鉴,却依然处于慢慢摸索的阶段,从起步的简单粗暴植入,到不漏痕迹的贴合剧情,到近几年的后续整合营销,不断成熟完善,广告商也走出国门,在《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中不断出现中国品牌的身影。
在一片欣欣向荣中,电影植入广告的模式的弊端也随着《变形金刚4》的植入广告官司而走入大家视野。平衡用户体验、导演创作意图和广告主的品牌展现和销售转化成了制片方、广告商的共同课题。现有模式下,这三者的利益是完全冲突的,电影植入广告的模式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2014年末,源自哈佛创新实验室的云视链技术发布让整个行业看到了新的希望。新技术把电影与品牌官网甚至商品销售页面直接关联,砍去了植入广告到销售的所有中间环节,让植入广告的价值真正解放了出来。同时智能链接的出现让有兴趣的用户瞬间可购买,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同时也降低了植入时长等传统硬性要求,为导演保留了更多的创意空间。
中国电影植入广告的发展
冯小刚是内地电影广告植入的先行者。
作为最早开始深耕贺岁片等理念的导演,冯小刚在2004年的《天下无贼》影片中首次大规模进行广告植入。宝马、惠普、佳能、诺基亚等10几个产品广告特写比比皆是,共收入4000万,使得投资方在影片未上映之前就收回了成本,成为了当时中国电影界市场营销的奇迹。
《天下无贼》中一共出现12个商业植入品牌:刘德华手上的DV,李冰冰偷的手机,张涵予画画的电脑,无一例外竭力在镜头中展现巨大品牌LOGO。
这种粗暴植入方式,在冯执导的《非诚勿扰》中达到高峰。戏还没开拍,投资方就因为其中广告植入收回了成本,但上映后,有不喜广告植入的观众,将其恶评为“长达两小时的广告联播”。冯小刚为此曾专门向观众致歉。
也是从这部戏后,中国的电影式广告植入进入了井喷阶段,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中,出现了品牌巨大的logo,有人曾经笑言:“片子中不出现几个品牌,你都不好意思见人。”
强制广告悖论,模式遇到瓶颈
然而,电影广告植入的粗暴生硬让观众反感。有观众记得,比如《西风烈》这部西部片,突然出现了泻药广告,且时长1分钟;而《黄金大劫案》这个年代戏,竟出现了一个蜂蜜品牌。
粗暴而生硬的植入太多,让观众产生抵触情绪。台湾导演钮承泽就很委屈地抱怨:有时他为了剧情完整,求着品牌让他拍,没要一分钱,但观众只要看见品牌,就大骂他赚钱不要脸。
电影圈一部分人也看不惯。导演彭浩翔就曾直言:“我否定的是粗暴的植入方式,很多植入广告与剧情无关并且明显脱节”。
“广告植入并非越长约好,如果过于生硬,会引起观众反弹,甚至对品牌造成损害。”漫威娱乐公司全球市场合作执行副总裁Bob Sabouni说。
在好莱坞的规则中,出于流畅性考虑,即使有些东西并不进行植入,他们也会让那个品牌露出来。“如果看一个电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苹果或者联想电脑在那里,有人会贴布遮盖,这样更讨厌” Bob Sabouni说。
“其实我们跟好莱坞的道路一样。中国的电影电视广告植入的标准步骤,也是从剧本创作时就介入,真正属于后来强行加入的商家信息,毕竟是少数。”导演贾樟柯说。
贾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商家更看重直接的广告效果,而忽视剧情的合理性;品牌商常常更强硬,中国导演不得不屈服。
实际上,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上映前,就已经预估到观众会对广告反感。他曾经跟投资人吵得摔了杯子,直言有些品牌“放哪都很突兀”。
“有些投资人要求得更离谱,比如某某酒,一定要说出加冰块不加绿茶”。但最终冯还是选择妥协,因为他要拍一个赚钱的片子。
导演和观众都不满意,广告商的收益又怎么样呢?
据统计,中国绝大多数人是通过互联网看视频的。在视频网站上,看电影前首先要忍受数十秒的强制广告,已经把观众对于广告的耐心消耗殆尽了,即使在电影中看到有可能感兴趣的物品时也容易忽视或者本能的反感。有部分观众对品牌有兴趣,但要他主动去搜索品牌后购买的可能性也小的可怜。广告商们大部分只能花钱赚个吆喝,品牌亮亮相,到底带来多少销售恐怕只有乔布斯知道了。
这还只是产品销售转化率的问题,作为公司运营的数据统计也让品牌商们头痛不已。到底有多少人在电影中产生了购买冲动,因为中间环节太多而损失掉了,广告商们也许永远都没办法知道,遑论后续跟进营销了。
黑科技打破枷锁,新模式推动井喷发展
但这种规则,如今已经在慢慢改变。
身兼导演和制片人的钮承泽在经历教训后,给自己定下过植入规矩:“在不影响创作的情况之下,在不会让观众反感的情况下,可以为电影再创造一些收益”
“经过沟通之后,他们开始知道:一个城市之所以伟大,一定是包罗万象的。”钮承泽说。
另一方面,品牌商也在主动寻找更新的电影植入模式。
联想这些年,一直在尝试跟电影合作。联想集团副总裁魏江雷说,在电影植入上,他们把电影植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品牌跟产品的露出,好比在《变形金刚3》里面看到的笔记本,做直接暴露;第二个层次是把产品特性深度植入剧情中;第三个层次则是品牌定制剧,这需要找到跟品牌非常相符,利益非常吻合的机会。
据联想集团内部统计,在最成功的植入广告中,观影人群的转化率从2‰提高到5‰。
2015年源自哈佛的云视链技术发布让制片商和广告商都为之一振。云视链是通过人工智能对视频对象进行跟踪并直接链接到品牌官网甚至于商品销售页面;不仅如此,云视链还可以进行视频内的互动社交,让广告商进行后续营销变得无比轻松。
经过国外的应用统计,直接链接让电影产生的购买冲动瞬间转化为购买行为,购买转化率达到13%,把普通广告的转化率提高了75倍。即使比起联想集团副总裁魏江雷所说的第三层次的植入广告也高出十几倍。
包括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多家卫视已开始引进该技术,优酷、腾讯等八大视频平台都立即跟进来解决困扰他们已久的盈利问题。
联想、苹果、伊利等植入广告大户也开始关注此新模式,联想公司甚至责成为之服务的4A公司成立专门工作组来做专项研究。伊利集团市场营销总监任刚说,新技术不仅让他们在新电影的植入方面充满期待,同时也让已经以前植入的电影,比如《变形金刚4》重新焕发生机,而成本却非常低廉,只需要在各大平台的相关电影加装上云视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