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来,一直想写这么一篇文章,一篇讨论如下几个问题的文章:
在如今用户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做什么样的新闻?
究竟应该秉承什么样的新闻理念?
内容究竟是否还为王?
深度新闻或深度类内容是否还有市场?
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说说,如今用户的阅读和思考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用户注意力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用户是否已牺牲掉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越来越习惯用短短几行字甚至几个字表达想法、分享信息、与人互动,并且对此乐此不彼。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占据,时间被这些社交媒体不断分割,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经过几年社交媒体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用户注意力严重缺乏的阶段。
处于各种碎片信息洪流中的我们,即便在物理空间上是一人独处,也不断在移动社交平台上连接他人、连接各种信息。于是,细致思考和独立思考这种曾经很平常的事情,在今天却成了最奢侈和可望而不可即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没有耐心再阅读深度内容,没有足够独处的空间去思考深度内容,更没有一段相当长的、连续性的探索时间让自己对某件事去领悟,从而在某一时刻突然顿悟。可怕的是,我们的思维能力似乎在日益下降。因为,对深度内容的阅读和思考才能训练思维能力。
比如,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社交媒体时代的浅阅读、浅思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答案是:“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
于是,一个问题就摆在面前:在尽情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快节奏的生活时,我们是否已经牺牲掉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究竟谁对此负责?当然,可能你的答案首先就是技术,技术的发展造成媒介形态的多样化,媒介多样化必然会改变用户信息的接触习惯,用户必然注意力被自然地分散。但是,我们却不能阻止技术的发展,也不能归罪于这种客观现实。我们只能审视一些我们可以控制的因素,比如媒体。
于是,问题又来了。 二、媒体应该迎合快餐文化,提供快餐新闻和内容?还是应该有态度地适当坚持深度内容? “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一方面说明用户自身时间和精力的分化,另一方面也表明,再也不会有一家媒体可以长久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去年底一份《移动媒体发展新趋势》报告的数据显示,有60.6%的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笑话、段子等内容有更好的市场空间。这些碎片时间主要分布在:休息或闲暇时间、卫生间、床上、等待或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
因此,用户这种阅读和精神的游离,也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内容选择。
1、新闻娱乐化更加凸显。 在许多新闻事件上,媒体关注的不再是挖掘事件本身的关联、原因和价值,而更多在意某个新闻有无看点。而所谓的看点就是能否引起更多用户的好奇心和热闹的参与互动。有时媒体并未过多思考报道内容本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而多以“是否具有娱乐性”为基础。因为娱乐就代表能迎合更多用户的消遣和快餐享受的需求,从而能给媒体带来更多流量。
从近期此起彼伏的热点事件就可以发现,许多媒体关注的只是八卦本身,迎合热点制作供用户消遣和消费的内容成为媒体最忙碌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在让新闻娱乐化加重方面的确应负责任。
同时,短、奇、快似乎也已成为许多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准则,因为在用户注意力缺乏的时代,如果做深、厚、专的内容,媒体认为是有流量风险的,认为会流失用户。其实,许多媒体会有一种假设,认为互联网时代,短小、新奇的快捷内容是符合用户需求的。但或许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前段时间《纽约时报》通过大数据调查分析显示,长文章的转发和分享数量更高,因为长文章能提供更多深度内容。
2、一味追逐热点,牺牲质量,少了深度。 当媒体不断追逐热点事件时,那就不再是单纯追求时效性的问题了,其实背后的理念是:绝对满足受众或用户的需求,用户爱看、关注某件事,所以就报道或评论某件事。不停追热点会最终造成一种现象:大多媒体将精力多花费在提供短的时评或资讯类内容上,高质量的深度分析和研究类新闻的内容就会偏少,且媒体间的内容差异化越来越小。
这样看来,是不是市场对深度内容的需求不高呢?否则,为何媒体不愿花大精力和成本制作高质量的深度内容?真的费力不讨好吗?
于是,又一个问题来了:深度内容真的被快餐文化时代的用户摒弃了吗?究竟还有没有市场? 三、深度内容的价值在快餐文化时代正回归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用户本身和媒体提供内容的变化来说明深度内容的市场价值。
1、垂直领域内容不断受欢迎,深度内容会更受亚文化不同群体的青睐 如果光站在媒体的角度来看,用户注意力的分化说明,某个媒体很难获得用户全部的注意力,用户注意力分摊到多个媒体上。
如果站在用户本身的角度来看,他们注意力的分化也说明,用户群体越来越细分化,暂且可以把这些小的用户群体叫做亚文化用户群体。这些亚文化用户群体在浩瀚的信息时代,更加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垂直领域,因此他们对垂直领域的内容有更大需求,对专门针对他们的定制化内容有较强的需求。
亚文化用户群体市场一方面会带来内容需求的多元化,既可以有笑话、八卦、段子等消遣性内容,另一方面也会有很多群体对自己所属领域的深度内容更加需要。比如,科技媒体近一两年对数据分析、数据解读、趋势判断、用户研究等内容的报道力度加大,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2、知识性用户逐渐形成,渴求深度分析类内容。
互联网已经过了野蛮式增长时期,海量庞杂信息也让用户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快餐式内容虽然能满足用户的一时之快,但长期处于海量即时信息的用户也会疲惫,他们对深度好内容开始渴求,希望在快餐时代仍有机会通过这些高质量的内容督促自己思考和提升。以科技领域为例,许多用户从小白级别慢慢成长为知识性用户,他们对信息的需求除了资讯之外,还希望看到独特和更加透彻的深度分析,以便得到更具见解性的观点。同时,用户也逐渐从非理性、情绪化阶段慢慢变得趋于理性和客观。所以,深度分析类和研究型新闻内容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3、 媒体提供内容的变化体现市场和用户需求变化。
近两年我一直在观察各家新媒体内容上的变化,仍以最为熟悉的科技媒体为例,不少科技媒体在近1年来提供的深度内容不断增加,对于某个方面的专题研究类内容也不断增加。比如创业者研究,互联网电影研究,对90后群体的研究,对互联网用户的研究,对O2O等行业趋势的研究。
提到媒体内容战略的变化,不得不提腾讯。实话来讲,几年前腾讯和其他门户一样主要以资讯内容为主,深度内容和深度栏目较少,而资讯内容的最大短板就是快餐式消费信息,不能长久的黏住用户。近一两年的时间里,腾讯先后购买国外知名科技媒体的内容版权,开设研究型调查栏目,扩大深度内容的比例,定期发布数据分析报告。总体上看,它已经从原来以资讯型内容为主的媒体,转变成以资讯+深度内容+研究型内容的模式。
这种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其实体现了市场和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变化。换句话说,深度内容的价值在浅阅读时代也在回归。 四、“内容为王”并不过时,只不过有新玩法 对于内容是否仍为王的问题,业界一直有争论。很多人认为,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不再重要,渠道很重要。
但是,经历过新媒体爆发期和浮躁期之后,一些新媒体重新意识到好内容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媒体内容的质量和深度。渠道固然重要,但提供好内容仍是媒体不可绕过去的事实和核心竞争力,有好内容做支撑,才可能谈影响力和其他发展模式。只不过,如今所说的“内容”对于新媒体而言有了新的含义,内容不光指文字内容,还包括媒体提供的“服务”或“产品”。
或许从“一条”的快速发展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定位文艺和生活方式的微信公众号,每天提供一条高质量的原创视频,从内容、画面、文字,每个细节都十分精致。我研究过它的视频内容和文字的呈现方式,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小处入手,并且将这个小主题不断深挖和扩展,直至画面和文字触碰到人的情感似乎才罢休。这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内容制作方式,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讲故事方式。内容足够深,但又不冗余拖沓。所以凭借对内容的精心安排和对质量的把控,它在一年的时间内将订阅用户扩展到600万,每天内容的阅读量都超过10万。可以说,每一条内容都是一份精美的产品。
其实,一条并不是个例,像澎湃、界面、好奇心日报这些新媒体领域的新晋者都在打磨原创和高质量的深度内容。或许,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情怀使然,但更多体现的是媒体做内容的思路似乎发生了变化,内容不再单纯是内容,而是用打造产品的思维来做内容。他们为什么会发展迅速,其实暗含的一个逻辑是:用户对他们提供的内容有强烈需要。
另外,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下,内容不再纯粹是媒体的专利,更多的企业和公司也将“内容营销”作为长远的战略和其生态产业链的一部分。于是,企业自建渠道,通过提供专业、高质量、垂直等内容,进行内容营销,而最终的目的就是产品营销。比如“少年商学院”、“英国那些事儿”等都是比较典型的靠内容营销而进行的产品营销。我们可以把他们看做是一个媒体,因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他们又不完全是媒体,因为他们也在兜售产品。
所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碎片化信息时代,企业运营好内容营销传播就等于做好产品营销。通过好内容,去吸引用户、维系用户和用户互动,而企业品牌格调、风格、产品信息、理念等东西都将融入进这些内容中。因此,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播和互动,更能长期黏住忠实用户,与用户之间的感情更深,后期产品的转化率会更高。
如此看来,“内容为王”不会过时,深度好内容也会更加受青睐,并且媒体、企业对内容都开始有新玩法。 或许,深度内容终究要回归成用户的大餐,而快餐内容只是生活调味菜,调味菜不适宜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