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训中国人物画的审美意趣
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在意与境的统一中强调“意”,在形与神的统一中更强调“神”,着重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善于在有限的形象中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具有绵延、隽永的与耐人寻味的艺术属性。
在王家训的作品中读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意”趣盎然的气息,一种温暖和从容的感染力,而这种感染力的来源就是他拥有来自传统、来自生活的深深情结。这些情结促使他到古典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寻求语言,写出他的“画意”。

倪赞道:“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 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题画诗也谈到:“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这种写意的特点在清代表现得格外明显,如八大山人、石涛以及后世的“扬州八怪”等。王家训的作品重意,通过常规细节的有意牺牲,换来某种情绪的舒放,凸显出作品的个性。他的作品体现着一种积极的意义——为旧形式注入新的内涵,使人为之耳目一新,且从旧形式中提取积极因素,加以运用,在时间的历炼中,为人称道和喜闻乐见。

这些作品在力求笔精墨妙中,对旧形式、对结构进行了取舍。在依然是借用文人雅士闲适、散淡的题材中,王家训在品格、美感、境界的营造中都进行了置换,在符号的重组中,诗、书、画、印等的整体效果都漾溢着一种清新感和生活的意,一扫传统文人画病态的把玩与孤傲的自赏心态;同是醉翁、高士、钓父、棋者、品茗等题材,在王家训笔下焕然一新,他最为突出之处是——表现了平淡生活的单纯、充实、意趣和欢乐、愉悦。而且,在甘于平淡中体现出一种“天真”感和童心未泯的品质,一种源于生活的平实而产生的自足感,漾溢在画面中。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和平静、愉悦、诙谐、幽默的心态。

他选择了最恰当的语言方式,折射出了人类共同的天性;以自己富于个性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对既往人物画笔墨表现形式的超越,展现出了属于自身的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