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三方数据,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

仅2014年,全国律师行业总营收超过1000亿元。中国几千万家中小企业99%没有自己的法律顾问,这背后蕴藏着5000亿以上的法律服务市场蓝海。

千亿级别的市场!再加上这两年,“互联网+”的春风愈刮愈烈,坊间更不时传出BAT等巨头或将进场的消息(其实BAT早已进场),看起来“互联网+法律”马上就要迎来井喷式的发展。

然而,残酷的现实证明,那些都没有什么卵用。

法律服务与互联网的“联姻”之路,远比我们想象中艰难。

照虎画猫期:“卖律师”和“卖产品”

2012年可以看作是行业的分水岭。

2012年以前,“互联网+法律”还是一个比较新奇的概念。

在中国,以中顾网、找法网为代表的老牌法律门户网站,正忙着将律师的个人信息当做产品一样陈列在网站上,以此撮合客户和律师。其主要盈利模式和传统电商一样——就是依靠流量,卖广告位。业内戏称为“卖律师”。

这种盈利模式有利有弊。利不用说,能存活这么多年就很能说明问题;但这种模式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它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用户的痛点不是找不到律师,而是找不到合适的、服务质量高的律师。如何保证网站上每一个律师的服务质量?无解。

2012年以后,在国外LegalZoom和RocketLawyer等法律电商网站的刺激下,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同样做产品标准化服务的“跟随者”,如绿狗网、律云等。

如今,这些法律电商们有的忙着转型,有的发展一波三折,有的甚至早已停止运营……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中国,做法律产品标准化,太难。

为什么难?1.两国国情差异太大,国民根本没有在网上进行法律消费的习惯;2.产品多是照抄照搬,没有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改造;3.最重要的一点,这类法律电商只能做做低端业务,对稍微复杂点的案子根本无能无力——还是老问题,服务质量无法保证。

只能产品标准化,不能服务标准化,要你何用?

积极探索期:新的概念和模式不断涌现

先驱者们还探索出了其他新的模式——法律工具、垂直搜索、竞价排名、“社区+电商”等等。

法律工具的代表如法大大。法大大以电子签名为服务切入点,通过确保电子合同签署的法律效力,在P2P等少数领域表现不错。

垂直搜索的代表如无讼。无讼是律师端较为热门的案例搜索工具,就目前来说其表现可圈可点,后续发展还有待观察。

竞价排名的代表如赢了网。赢了网7月份获得腾讯的投资让其很是露脸了一把。但窃以为,单从律师行业的角度看,赢了网的竞价排名模式,很有些坑同行的味道。

让人眼前一亮是“社区+电商”模式。说到社区,可能很多人都还记得律氏网——这个2011年上线、2012年就宣布关站,却依然引起了极大关注的中国第一个法律问答社区。

律氏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因为它的模式真正切中了法律电商的痛点——如何建立信任。一切线上法律产品或者服务想要成交,当事人与律师之间首先必须得建立信任。怎么建立信任?通过社区去互动、沟通。

律氏没能走下去,并不是因为模式不对,而是因为它的沟通对象错了——只连接了律师和用户,律师和律师之间却几乎没有任何互动。

律氏模仿的是美国的LawPiovt,但中美国情毕竟不同。在中国,如果是稍微出名点的律师,肯定会接触大量的无效案源(专业方向不符的,办案地点不合适的,能收到的律师费太低的,有利冲的等等),这些案源如果直接拒绝会严重伤害客户体验,怎么办?

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不只是为律师和客户,还为律师之间提供社区服务的电商平台,一切将迎刃而解!

“社区+电商”模式在中国的发展

严格说来,“社区+电商”模式在中国还没有开始“发展”,只不过刚刚出现萌芽而已。

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国内同时为律师之间、律师与客户之间,提供互动服务的社区类电商平台,有且仅有一家——律团网。其他社区平台,基本上都是以律师与客户之间的互动为主。

从律团官网的介绍来看,律团不仅提供法律服务,还是一个律师与当事人、律师、公检法司、行业协会的互动交流平台,是一个公益的,律师个性化自营销平台。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这样的模式,律团的盈利点在哪?事实上,笔者也并不完全确定,只能试探性地猜测:或许,律团是想先以半公益性质的模式做大做强,等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开发盈利模式?

如果真是如此,笔者将由衷地为律团创始人的智慧点赞。

为什么?笔者敢断言,绝大部分的法律电商创业者,从来都没考虑到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快行业,法律行业却是一个慢行业,那么,“互联网+法律”宜快还是宜慢?

答:宜慢。

之前也有不少模仿国外法律网站的创业团队,都因为不理解法律行业的慢的本质,在不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盲目扩张,最终消亡。

中国律师和法律爱好者终究是小众,属于细分群体,适于精耕细作。LegelZoom和RocketLawyer的成功取决于美国独有的法律氛围,要想在国内模仿,本土化改造必须更加深入。

而在笔者看来,律团正在探索的“社区+电商”模式,就是国外模式本土化改造的关键一步。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律团”涌现。

最后,笔者想说两句题外话。

尽管现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不理解,那些法律电商创业者们到底在做什么,甚至很多法律人根本就不关心、不屑于去了解。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这些人正在做的,是中国律师行业的未来。

不论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