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赢—-回顾抗战题材画作中感人至深的历史瞬间

“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正文:
70年前,中国以巨大牺牲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取得最终胜利。整整70年,人民永远忘不掉那段屈辱、惨痛、壮烈的历史,也忘不掉那些在国难当头的危亡时刻,慨然赴死、血染疆场的英雄儿女。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一场意义特别的画展在国家美术馆来开帷幕,《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重于泰山》、《血战台儿庄》……历史,恰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们看到一位位中国军人的气节,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面。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70年后,我们满怀一颗感恩之心,守卫忠魂,不忘英烈,再次走进经典画作中的历史瞬间,瞻仰先辈的英雄事迹。

《血肉长城——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全山石
从一首电影主题曲到成为国歌,传唱至今,《义勇军进行曲》具有着广阔的内涵主题。它催人奋进,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往无前去争取胜利,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永存的民族精神正是这幅画创作所要表现的主题。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作者:詹建俊
画面背景中飞溅的黄河壶口瀑布,跟前景冼星海激情的指挥相结合,把音乐中慷慨激昂的状态表现得淋漓极致,通过艺术化的笔触感染观众,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

《重于泰山》 代大权
画作紧抓毛泽东一生唯一一次为他人抬棺的题材,凭借极高的创作技法,一刀刀刻出中共领导人和成百上千的延安军民用花圈和热泪为英雄送行的场面,作品揭示了共产党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针对社会时弊,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作品因绘刻人数之多,尺幅之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成为中国版画发展的新坐标。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 作者:姚尔畅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勇杀敌,经过33天的苦战,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有余。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

《平型关大捷》 孙浩
1937年9月25,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雁北长城平型关地区伏击日军第五师团预备队辎重队。这次胜利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画家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再现了中共军队于抗敌前线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的真实场景,在体现八路军将士殒身不恤、殊死克敌的同时,着意强化战争场面的残酷悲壮效果,使观者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取得“平型关大捷”的来之不易和战事本身在抗战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血战台儿庄》 徐青峰
1938年3月下旬,日本进攻山东南部重镇台儿庄,自3月23日至4月17日,中国守军在李宗仁领导下坚守台儿庄,同时调动部队自外围包围反击日军。最后打死日军7000余人,打伤13000人,俘虏700余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作品力图展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高大的城头和残缺的城墙等,都能够暗喻中华民族的脊梁和近百年的沧桑。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陈坚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司令部前进指挥所举行。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宣告了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而告终,是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团结抗战的结果。作者陈建感言,“中国人民以3500万人的生命换来了那一天的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永远不该忘记。”
结束语:
赢,是因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成千上万的生命如泰山之重,成千上万的家庭如夜空繁星,所以”赢”就是我们的山峰,”赢”就是我们的日月!为了更多中国人,为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我们必须赢!我们羸在不屈的信念上,我们赢在巨大的牺牲中。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每一个生命都是民族的希望,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每一天都是最重要的时刻,我们不只是赢得这场強加于我们的战爭,我们更是要蠃得全世界的尊重!无论多少人,无论多少年,我们都只接受一个结果…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