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青瓷谈青窑艺发布《茗香馨香,礼献重阳》
岁月流逝,月华轮转,飒爽的秋风送来了月圆的气息。一叶飘飞,千里尽知秋,又是一年重阳时。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为同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宜兴青瓷行业领军品牌“谈青窑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作为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所创立的品牌,于重阳节之际创作了以重阳为题材的青瓷系列作品《青韵茗香,至治馨香,礼献重阳》。





人物档案

谈志坚,男,1954年生,江苏宜兴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陶瓷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陶瓷协会副会长,“谈青窑艺”创始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院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曾先后主持并参与“陶都五朵金花”各大门类品种的研发,其设计创作的青瓷工艺品新颖奇特,令人称绝,“窑变斗笠碗、窑变翠玉尊、谈青玲珑宫碗、将军映春晖、荆溪春晓、荷静清影、平步青云”等各大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展评中获奖,使宜兴青瓷登上了全新的艺术高峰——“谈青”时代。为此,江苏省宜兴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特别授予其“恢复宜兴青瓷工艺生产特别贡献奖”。

尹安石,男,1950年生,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书画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林业美协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景德镇第八届“唐英杯”陶瓷艺术百花奖评委(第九届主评委),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景德镇书画院艺术顾问。1974年入无锡轻工学院(现江南大学)造型美术系深造,并留校任教。1978年—1980年,由学院派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班进修深造,受业于中国著名教育家(工艺美术家)梅建鹰教授,于1981年调入南京林业大学任教。近年来,参与宜兴紫砂及青瓷的跨界创作,为工艺品作书画装饰。其作品在海内外多次展出,深得国际友人和珍藏界的青睐。

周顺元,男,1947年生,江苏宜兴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书法家、陶刻艺术名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自幼喜爱书法,尤钟隶书,在陶瓷系统工作40余年,得到了诸多书画名家及陶艺大师的指导。潜心钻研书法陶刻,首创了青瓷结合紫砂陶刻的装饰手法。2013年,陶刻青瓷“心经钵”获首届“曼生杯”陶刻大赛一等奖;陶刻青瓷“格言瓶”获宜兴市法治文化陶刻展评一等奖。

顾伯云,男,1971年生,江苏宜兴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理事、研究员,“谈青窑艺”团队的中坚力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传承人。1991年毕业于江苏省宜兴轻工学校陶瓷专业,毕业后进入陶瓷企业工作,1993年师承谈志坚大师至今,主要从事陶瓷原材料和釉料的研制。历史上,宜兴青瓷的原材料以外供为主,经过他的潜心钻研,现已改为以当地特有的紫砂泥为主,同时把紫砂五色土应用进釉料配方,形成新的“宜青釉”,极大地提升了宜兴青瓷的文化层次和竞争能力。2014年,他设计创作的青瓷窑变工艺品“曲”,在江苏省陶瓷艺术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
文化链接:
宜兴青瓷行业领军品牌“谈青窑艺”(宜兴青瓷艺术研究院),源于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宜兴青瓷,通过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青瓷制作技艺”之省级代表传承人谈志坚先生的传承与发展,是与宜兴独有的紫砂、均陶堆花方法以及景德镇的瓷文化制作工艺相融合,开创的一个全新的青瓷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