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五年后90%以上的P2P平台不是死路就是跑路,这是毋庸置疑的。”挖财社区的资深网贷大咖不如君老师如此断言道,他为何有这么说呢?难道,背后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看看他的解释:
南京财经大学闫海峰教授曾就网贷平台的未来做出这样的判断。言犹在耳,数据就显示,今年下半年的新增平台数量较上半年明显减少,同时问题平台数量逐渐增加,行业洗盘之势愈演愈烈。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1078家,其中跑路的占比为42.55%,停业的占29.79%。问题平台涉及的投资人数约14.2万人,涉及贷款余额79.1亿元。而11月份已经爆雷的平台就已经超过70家,临近年末的12月份的数字无疑会更高。
依不如君观察,出问题的P2P网贷平台主要分为提现困难型、“跑路”型和停业型三种。究其具体原因,也不外乎三种:有的平台纯属诈骗平台,甚至一个月不到就人去楼空;有的希望正规化发展,但运营过程中问题不断,无力继续支撑;有的虽然前期有风投公司加入,但中期投入过多而无回报,最后无以为继而倒闭。
作为新兴行业的p2p网贷,目前正在告别早期野蛮生长,逐步走向理性发展,并朝着“寡头化”方向发展,未来将会出现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两极分化局面。不合规的平台被淘汰毋庸讳言,即便是合规平台,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小型平台也可能因无力承担日益高昂的征信成本与技术成本而倒下——因为一个合规平台的必备团队应当包括IT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仅算人力成本,这样一个团队至少每年也需要近千万的投入。不如君也顺便提醒一句,如果你发现一个p2p平台显示团队只有寥寥几位高管、若干客服和财务(连正规的风控主管都没有),绝对不值得理性的投资者进入。
同时,由于网贷平台属于互联网企业,一旦平台跑路,投资者维权、追讨过程比较繁杂,成本也较高,现实中立案并侦破的案件很少,多数投资者血本无归。在行业风险不断积累的情况下,监管却始终处于缺位状态。尽管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已经在年终出台,但相关的准入标准、机构属性、运作规范等监管细则迟迟没有落地,使得行业仍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一旦平台出了问题,投资者会发现p2p平台实际上处于没有部门监管和负责的状态,维权十分困难。
事实上,每到年底,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企业不胜枚举,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不如君在此提醒大家,现在大部分网贷平台都属于中小企业(甚至是微型企业),同时又是互联网企业(想想曾经风起云涌而现在只剩下个位数正常运营的团购网站、现在大面积倒闭的O2O企业吧)。从投资角度讲,必须首先考虑本金安全。为了安全起见,读者在投资年底时必须本着“不熟不做”的原则,不要碰新开的、陌生的和小的平台,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