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雾霾我们要先来看几组数据:

雾霾从哪来?

60%来自对化学能源的燃烧(燃煤、燃油),几乎全部的来源都和人类生产生活有关;

10月以来,7次启动了重污染预警。

暴露在雾霾中一天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而最危险的一种物质的含量超过国家标准14倍。

生产1吨钢带来多少污染?

能够驱散雾霾的,或许只有他了

空气中有多少钱?

生产1吨钢省去的环保成本为100元;1吨煤省去的环保成本为156元;一辆车不装环保设施可节省20000元;油品少升级一次可以节省500亿元。

北京六环内每小时PM2.5的排放量为1t。

凌晨雾霾最严重

17%柴油车,柴油排放的氮氧化物70%,柴油车排放的一次性颗粒物99%

天然气占能源结构比

能够驱散雾霾的,或许只有他了

雾霾的故事是这样的

河的上流有个村庄A,因为拥有一些技术人员可以炼钢,所以他们村庄的人都跟着炼钢,用上流最好的水并把污水排到河流中,炼钢中的污染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产生巨大的噪声污染。时间久了,他们赚了很多钱,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是下流的河水污染了,生活在河水下流的村民无法使用河水,隔壁村庄的人们空气也被污染了,听着巨大的噪声。

隔壁村庄的村民们拿着铁锹和锄头,找镇长讨说法。镇长下达命令要求村庄A只能在单号时候炼钢。但是这似乎并没有对改善环境起到太大的作用,于是,镇长改变策略,要求工厂产生每一个单位的污染要交1万元的污染治理费。炼钢厂计算了一下污染治理费和炼钢产出比,发现交完治理费就不赚钱了。只能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提高炼钢技术,尽量产出最少的污染。虽然技术开发成本增多,但是跟庞大的污染治理费相比,还是赚钱的。

终于,环境得到了改善。

只有童话里,才能想要什么就是什么

污染的经济学定义:污染和滥用,是指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对资源所造成的价值损耗,大于使用资源所带来的价值。

第一种情况:你把鞋穿破了,但只要穿鞋带来的价值,大于鞋的成本,那就是使用,而不是滥用。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点燃钞票来照明,这样做成本大于价值,那就是滥用——或换一种虽古怪但正确的说法:你“污染”了钞票。

第三种情况:如果我的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弄脏了邻居的空气,但我的产品的价值比他们总的损失还要大,那就不是污染,也不是滥用,而只是未经补偿的使用。

我没有赔偿他们的损失罢了。要是我作了赔偿,他们就应该会认可。其结果,就跟我从他们那里购买了一件衣服一样。我所付的价钱,高于他们对这件衣服的“个人估值”,同时低于我对它的个人估值。所以,如果我能够对工厂附近的邻居给予足够的补偿,那就不是污染,而只是购买和消费。

经济学逼你做的,是承认“此长必然彼消”的现实。成本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在童话里,才能想要什么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