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网贷平台的不断崛起,一些理财小白经常遇到踩雷情况。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让大家不断的走向踩雷的路呢。我们特意请来了挖财社区达人江瀚的视野老师来跟大家聊聊,以下是原文:
马克思说: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这是资本市场的疯狂。
曾几何时,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新宠让多少人为之痴狂,为之着迷,在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P2P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出现在市场的时候,由于其低门槛、高收益的特性,再加上中国融资蛋糕的供给缺失,让P2P甫一上市就风靡全国,一时风头无两。
但是正如资本市场对P2P的普遍评价,这个市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正如约翰·瓦辛科先生在《在股市遇见凯恩斯》一书中所说:资本市场用创新的词汇,掩盖其“动物精神”的本质。
的确,反观如火如荼的P2P市场,其“动物精神”的本质暴露无遗,这就是为什么P2P平台一次又一次上演跑路风波,但投资者却趋之若鹜。借助“动物精神”的分析框架,让我们反思一下,中国的P2P市场对于投资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P2P诞生的温床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仿佛一直陷入一个怪圈,一方面以国有资本为靠山的国有企业掌握众多资源,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融资,实现资本化发展;另一方面,占中国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因为资质、抵押等多种原因没能得该有的资金支持,陷入资金链薄弱的怪圈,让“资本饥渴症”四处蔓延。
于是乎,2013年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一个以person-to-person为概念的事物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P2P金融。所谓P2P金融就是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一个仅仅是以互联网中介为工具进行融资信息交换的平台,却因为这种畸形的融资需求快速成长起来,从几十家到三千多家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其成长速度之快,让P2P的发源地美国都感到吃惊。
但是,这种野蛮生长背后是P2P风险的横生,进入2015年之后,P2P平台纷纷倒下,大家所熟悉的e租宝、e联贷、恒昌财富、银谷财富、首山财行、紫马财行、证大财富、鲁金所等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e租宝甚至多达七百多亿涉案资金,不得不让人咂舌。
动物精神笼罩的P2P
为什么P2P平台问题百出,缺乏监管可能是一定的问题,但更多的则需要从市场的逻辑深层来思考。正如凯恩斯所说的:当市场信息不完备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只依靠直感指引,仅凭借信心决断,而不是通过市场信息。虽然凯恩斯所论述的主体是股市等资本市场,但是用于P2P市场也一样可以。
我们看到,相对于信息较为完备的股票市场,P2P市场更为不透明,投资者只从P2P平台上购买理财产品,平台显示仅仅是P2P产品的利,却往往少有理财产品的标的,更不会有详细的风险监测报告了。那么一个产品的好坏往往就依赖于P2P平台自身对于风险的控制,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让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而生长速度过快让大部分P2P平台缺乏足够的风控能力,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往往疏于对风险的防控,从而导致一个又一个P2P平台倒下。
在“动物精神”驱使下,P2P平台贪婪逐利,产品创新过度畸形,再加上风控疏于将官,未能以“人类理性”约束投资冲动,听任高风险资产发展,最终酿成大祸,这就是90%P2P平台的问题根源。
无论其投资平台如何,我们都要从消费者心理分析其深层次原因,而“动物精神”的原始驱动力量则是较好的解释,具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度自信的偏差。
在大多数P2P平台的投资者心中都有着一个普遍的心理:我们有自己的全局观,我能比大多数人更了解,所以我可以获利更多。这种过度自信在股市中往往是许多资深股民的共性,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的信息爆炸效应,大多数的互联网投资者都会坚持认为有了互联网的帮助,自己会比大多数人更聪明,从而在个人的资金管理中过度自信。
但是,大多数人却忽视了,虽然P2P平台来源于互联网,但P2P平台的借贷标的大多却不是互联网企业,难以通过网络有效的评估其信息,因此比股市更难把握和评判。
二是过度乐观。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更加上余额宝基金的刚性兑付属性,让大多数投资者陷入了过度乐观的陷阱。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永无止尽,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的接盘者,度易于极端情况考虑不足,从而更加难以识别出风险,再加上大部分P2P平台的互联网外衣,让大部分投资者都认为自己在投资一个新兴产业,对于真正的投资内涵知之甚少。
三是缺乏全局观念。
在投资者投资P2P平台理财产品的时候,由于过分相信媒体宣传,所作出的决策往往以偏概全,单凭所谓的广告主观判断这个理财产品的好坏,这种思维方式缺乏足够的理性基础,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四是非理性加仓。
一般来说,一个投资者在初始投资P2P平台时都会持有较少的一定份额理财产品,如果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收益,则就无所顾忌的加仓,最终将自己一步步套牢。
正是这四点的多重叠加,再配合互联网广泛传播的特性,让部分缺乏风控能力的P2P平台快速发展,从而酿起了一次比一次巨大的P2P风波。回顾P2P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坏的P2P平台太多了,而是“动物性精神”驱使下的贪婪造成了投资者的盲目,导致了风险的集聚与放大,在国家出台P2P监管政策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动物精神的反思。
互联网金融急缺一场全网络的投资者教育,希望每个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明白,互联网金融归根结底还是金融,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