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见面总有人说:我是看您的文章成长的。或许这是在恭维,可听在心里,似乎在提醒自己老了,至少是大叔级,而同龄已经有人晋升爷爷辈了。
我在参加深圳一家传统企业转型的互联网大会上,有一句口号特别醒目:坚定信仰互联网,永远重仓年轻人。在一个“谄媚90后”的年月,大叔还有用吗?
廉颇老矣,尚能互联网否?
◆ ◆ ◆ ◆ ◆
跟上互联网
我是刘春雄,混传统营销有些年头了。自从2012年做传统被电商“打回原形”,我决定跟上互联网。
2012年、2013年我没跟C端电商,因为有了淘宝第一,就没淘宝第二。这是互联网时代平台的特点,互联网比传统行业的集中度更高。
2014年、2015年的O2O我也没跟,因为我发现多数O2O是违背基本商业逻辑的,是打着互联网旗帜干的傻事,没互联网的旗帜是没人敢干的。O2O除了少数,整体失败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不是像有些人判断的“钱没烧够”。
2015年,我大致认清了互联网的短期格局。C端电商,不会超过20%的零售份额,这是曾经被无限夸大的C端电商的边界。说白一点,就是淘宝快到顶了,不怕了。
很多当初违背商业逻辑的O2O,慑于互联网“政治正确”的压力,没敢表态。现在敢表态了,违背商业逻辑就行不通,正如包政教授所言:“不符合逻辑的事一定行不通,符合逻辑的事不一定行得通。”
◆ ◆ ◆ ◆ ◆
B端电商布道者
2015年,我开始推广B端电商,是这个领域的早期布道者之一。曾经被认为是“去中间化”对象的代理商,在B端电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B端电商不是烧钱,而是省钱。不是颠覆,而是融合。我算是最早认识到B端电商这些特性的人之一。
我甚至断言:凡是以烧钱方式做B端电商的,一定是基本逻辑错了。烧钱不会加快B端电商的推广速度,也烧不出规模。
我发现,向互联网企业讲明白这个道理很难,这是因为目前做B端电商的人虽然不少,但真正明白B端逻辑的人却不多。
这一次,我再次确信了我们这些“大叔”的价值,新一轮的B端电商,将是“传统营销人+互联网”的天下。
然而,虽未到廉颇的年纪,毕竟是大叔了,互联网还是年轻人的天下,还得把世界让给年轻人。
◆ ◆ ◆ ◆ ◆
B端天使投资
有人提醒我:你可以做投资啊!只要你领衔,我们就跟投。
我了解到,风投因为O2O伤了元气,坚信现在是互联网的“寒冬”,无人愿做天使轮。倒是有很多人愿意以5倍甚至10倍的代价做A轮。
互联网的“寒冬”,在我眼里却是传统企业做B端电商的“春天”。
我明白了。所谓“寒冬”是因为看不懂,不敢投。所谓“春天”,是因为找到了机会点。
本来最初是朋友圈随口一说,想不到有人愿意跟进,而且跟进的都是业界大咖,如营销专家王荣耀、王冠群、师顺宽、赵严冬、杨永华等。
进而还发现,有经销商愿意跟投。B端电商之所以称为B端,就是它与经销商脱不了关系,经销商的信心才是关键。
事情就这么定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首个天使轮。
天使投资的对象,其实早就熟悉,是国内经销商界名气不小的郭德苍、王焕之挂帅的“批多多”B端电商平台。王焕之老师既是厂家,也是商家,还是培训师,也懂软件技术,B端平台原来是自用的,稍加改造就贡献出来做公众平台。在没有做B端电商之前,就已经运行好长时间了。
说白了,我做的天使轮,不是只有一个idea,而是运行得不错的平台。我实在想不出风投们为什么不投。倒是有不少风投说,这个项目放在一年前,一个idea就至少给一千万。
是啊,要是风投敢投也轮不到我做天使轮啊!
真是时也,命也!
◆ ◆ ◆ ◆ ◆
“不可改正的错误”
B端电商平台,现在国内有1000多个,我为什么愿意跟进“批多多”呢?除了那些用C端逻辑做B端电商的不谈,即使真正做B端电商的,很多都有一个“不可改正的错误”。
这个概念是我在一次讨论中无意说出来的,互联网很讲迭代,意思是不完美就可以推出,逐步改进。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可改正的错误”的话,那么迭代就失去了意义。
在一个B端电商已经不算新鲜的时候,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投资人,敢于领衔做天使投资,是因为我发现了很多B端电商“不可改正的错误”。
一年前,我就说过:“可怕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传统企业的觉醒。”现在正是这个时候。
我现在不仅在领衔投资B端,而且是一家县级创客园的CEO,是国内首家B端电商创客园。这也算是我的全面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