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监管,平台与投资人还需并肩涅槃

犹记得去年的此时,网上铺面盖地都是呼吁监管的文章,转眼一年过去,从业者和投资人已经望眼欲穿到几乎要忘了,【征求意见稿】终于发布。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通读整个细则可以多少发现监管层的纠结与谨慎,明确的字眼并不很多。但监管既然出动,2016年的网贷行业势必不会再像前两年般野蛮生长,各平台转型与创新成为必然,而且与其被动的迫于监管进行调整,主动出击的平台必将拔得头筹,走在行业前端,要知道,积极的心态决定一切。

平台被迫进步

P2P网贷在2007年被引进国门,八年的肆意成长让它早就失了天性,变了模样,作奸犯科,做家长的如何能不管呢?泡沫飞久了总是要破的,2015年网贷行业成交额破万亿的“喜讯”同时却是问题平台超过同年新生平台,家长终于出动,”事前监管“经侦介入,9月份”融金所“事件为序引起震动,年底最具问题平台代表性的e租宝被封则炸出网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响,700亿被全网刷屏,行业气氛惶惶人人自危,监管此时不出更待何时?

【意见】通篇都将平台锁定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的身份,强调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撮合”,说明监管层让平台回归其本质势在必行,但对平台最大的影响并非名称,而是几乎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的十二禁令。自融、诈骗、设立资金池的毒瘤必须拔除不说,十八个月后,本息保障、非实名、线下放贷、期限错配、混合经营、股票配资、债权转让的平台也将成为打击对象,如果不想挨棍棒,要么转型要么跑。

平台在本来就同质化严重的行业里活下去并不容易,【意见】对其高透明、高自律、高配合的三高要求更是重重枷锁,平台的调整迫在眉睫,再想活得漂亮,创新更是重点。

十八个月看似不短,然而在这期间要忙得事情太多,从简单的改名、备案到复杂的业务转型和创新(现在的模式几乎都被否了),还有需要大投入的技术问题(网络安全、信息披露、产品),甚至诸多草根平台无法做到的银行存管(对银行的扶持显而易见,但不代表想合作就合作,人家要求高着呢),同时按照中国国情,监管的实施交由地方对平台的人脉也是一大考验。这一切犹如根根粗壮的渡劫巨雷,实打实的打在平台的肉体凡胎,不得不承受并消化,剜骨割肉去打造一个新的自己。而当下合规程度和实力最低的平台已经被逼到门框,如果抱不上大腿,就算勉强做到合规,也是输在起跑线上,被实力雄厚的平台远远落下,未来能有几何呢?

因此这十八个月与其说是过渡,更可以说是洗牌,也是各平台之间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谁快谁的赢面大呗。

投资人也需进步

经济已经连续三年下行,而这三年是网络借贷行业发展最为猛烈疯狂的三年,制造业危机,房地产产能过剩,股市疯魔,人们的闲钱大量涌入互联网金融,一面是三千多家平台迭起、争相分羹,一面又是严重的资产荒,这本来就是相悖的,投资人需求庞大,平台饥不择食,找不到优质资产只好选择次级,好好地普惠金融在中国几年硬是玩成了赌场,平台在赌,投资人也赌,多少次级转为不良,多少坏账在可怜的投资人的咒骂声中被吞下,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投资人并非完全无辜,因此监管如果不能平台、投资人两手抓也着实有缪。毕竟经济下行仍在持续,互金上升乃是事实,这个行业并不会因为混乱就被抛弃,所以投资人素质与平台正规化还需平行。

话说回来,监管的目的是为了行业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为了保护投资人,虽然【意见】数次指出出借人需自行承担借贷风险,但行业一旦走上正轨,网络借贷的风险势必降低不少。

可是,如果投资人的专业素质还是一如既往的跟不上趟儿,那些视监管为无物圈够了钱就跑的诈骗犯们还是有可趁之机,投资人遭遇坏账依然怨天尤人要死要活。【意见】中不乏网络借贷风险教育,虽然不痛不痒,用词多为“应当”,但显然监管层认识到投资人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平台要引导,电子合同要签,投资人自己也要测试风险承受能力,学会如何选择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毕竟金融就是金融,信息就是信息,再怎么”信息中介“,投资人与平台之间做的还是金钱的交易,自己的钱,少了一分也是痛,怎样才能真正的为自己负责,值得广大投资人深思。

总之,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意见既出、细化在即,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