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又有新动作了。据华尔街日报28日报道,阿里巴巴近日与数家银行协商,初步贷款计划为30亿美元,但也可能会增至40亿美元。知情人士称,贷款事宜预计将在下个月敲定。这笔贷款将增加阿里巴巴专门用于收购等业务扩张计划的资金规模。

阿里巴巴的新猎物? 贷款40亿美元用于收购

阿里巴巴的新猎物? 贷款40亿美元用于收购

企业手中持有或者寻求大量现金与现金等价物,是一个极富暗示意味的信号,没错,就是并购。有目共睹,过去一年来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以及印度等海外市场一直在耗费巨资展开投资和收购活动。

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发散性,而阿里巴巴似乎就是在用资本搭建发散出去的每根触角。阿里巴巴一直在各个细分领域大举投资,俨然已是互联网行业的超级帝国。其扩张模式几乎是“互联网”能“+”什么,阿里巴巴就能做什么: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互联网+物流=菜鸟物流,互联网+电影=阿里影业,互联网+医疗=阿里健康,互联网+体育=阿里体育……似乎没有什么是阿里不能做的。

这种发散式扩张,除了自身传统业务的横向和纵向整合之外,还包括跨领域、跨市场的扩张,这也是阿里抢占新的行业风口的重要方式。而这两种扩张都涉及一个关键命题,那就是依靠以资本为后盾的收购。就连2015年这个互联网行业因资本寒冬而整体有所收缩的年份(从平台纷纷从打补贴战走向合并之中可见一斑),阿里也同样在攻城略地:2月蚂蚁金服收购印度在线支付公司Paytm;11月继续用45亿美元现金收购优酷土豆,12月收购南华早报集团旗下报纸《南华早报》及其他媒体资产,正式拥有了自己的“互联网+媒体”部门;参与博纳影业私有化持有10%的股份……阿里的扩张步伐为何停不下来?

阿里巴巴的新猎物? 贷款40亿美元用于收购

阿里巴巴2015年的收购成绩单(图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对这个问题,不少财经界人士偏向于“电商本位”,认为阿里近年来所做的多数投资布局,对于阿里而言也是一个个流量池,目的是为阿里的电商业务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但是,目前可以看到的趋势是阿里正在走入一个“后淘宝时代”。阿里巴巴股价在美国市场上之所以频频遭遇滑铁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淘宝平台的运营模式很难避免假货和劣等货现象,面临一些企业信誉和工商法规的风险。加上淘宝和天猫创业越来越难,近两年来大多数商户无法盈利的现象也成了“淘宝时代”已经渐远的警钟。正如苹果正在拓展新服务走向“后iPhone时代”一样,阿里巴巴也在谋求转型。与其说攻城略地是为了“拱卫故都”,不如说是在寻找更为易守难攻的宝地建设“新都”。不难发现,停不下来的也不仅是阿里,BAT中的其他两头巨象也同样正在狂奔。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的。

阿里的“新都”何在?参照全球性电商亚马逊的转型经历,猜测“新都”的位置并不太难。

一般而言,电商行业在长期经营中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访问压力、数据处理和信息安全的问题,访问压力处理不好直接影响用户的购物体验,数据处理存在问题将无法反映客户偏好和对商户进行有效管理,信息安全更是对涉及支付安全这一最敏感问题的考验。

拳击手最容易遭受攻击之处的肌肉往往最强健。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造就了电商平台的过人之处。正是电商业务要求其IT架构要能满足销售峰值的需求,才催生出强大的IT设备和运算能力,这就成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基础。亚马逊之所以能有效把握住云计算这个风口,与电商出身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联系。如今,亚马逊的云服务部门已经以6.87亿美元的季度利润成了整个公司中当之无愧的增长引擎,2013年到2015年占全球云服务市场的份额也保持在28%左右,一直居于首位。

阿里巴巴的新猎物? 贷款40亿美元用于收购

阿里巴巴或凭借“阿里云”实现转型

相形之下,阿里也完全有潜质占据这个风口,其扩张的努力也正在为阿里巴巴积累各方面的数据和处理能力。每年“双十一”成交数据也充分显示了阿里巴巴在处理数据和访问压力上的硕壮肌肉。

2016年初,IDC公布了一份长达20页的科技行业预测报告,预测到2020年将大概由6家厂商垄断全球大约80%的市场份额。IDC的首席分析师Frank Gens在一次采访中列举了这几家厂商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中国电商平台的绝对优胜者——阿里巴巴。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与云计算在未来IT领域不可撼动的基础性地位将成就“后淘宝时代”的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