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多年,小李子终于获得了影帝!今天(2月29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凭借电影《荒野猎人》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项!
看着昔日搭档上台领奖时,被观众熟知的《泰坦尼克号》的女主角凯特·温斯莱特在底下激动落泪。在致辞中,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感谢了第一个让他拍电影的导演,也感谢了他的家人和剧组的工作人员。
小李子激动地表示,《荒野猎人》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跋山涉水去了很多的地方,这部片子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关注。
再也没有谁有小李子这样的知名度了,不是影迷的观众也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得奖表示祝贺。奥斯卡作为世界电影史上最有份量的奖项,为何其得奖的影片在我国电影院上线的却不多呢?抛开审核因素,商业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奥斯卡获奖片为何引进慢?主要的原因是商业价值不被看好,一般都作为批片引进。中国分账大片名额基本给了商业价值较高的好莱坞大片,商业价值不太高、文艺范儿较重的外国片要进入中国,只能走中国公司买断的批片之路。
批片(进口买断片、买断片)是国内电影市场上一种特殊的进口影片类型,是指国内片商以固定的价格把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而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的电影。批片通常是“多国别、多体裁、多样式的进口影片”。“批片”如同打批发,影片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但这些电影经由公司买断了,也并不一定代表能够在中国上映,批片审查报批周期很长,获准上映时,已错过最佳时期,有很多批片是在中国公司买断三五年后才在中国上映的。中影集团一位发行人士介绍,中国引进好莱坞大片基本接近了同步上映,但一些文艺范儿很强的奥斯卡获奖片,在北美上映票房都很差,中国发行商当然不愿意贸然引进。
等到这些奥斯卡大热影片终于获得引进,他们的票房成绩似乎也总是不够理想,《艺术家》在中国公映8天仅仅获得319万票房就铩羽而归,尽管它获得了一片好评。《一次别离》尽管讨论热烈,首周票房也仅有300万人民币。稍好一点的是另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超过2000万人民币),但其在中国的票房在引进片里根本不入流。
而且素来喜欢进影院看大场面的中国观众,也并不像他们以为的那么喜欢为奥斯卡电影购票。奥斯卡得奖片在中国票房鲜少大赚,《一次别离》、《艺术家》上映时上座率不高,中美两国观众观影习惯的不同是重要原因。在美国有成熟的颁奖季为这些提名电影发酵,经过奥斯卡颁奖前两、三个月的持续炒作,引起民众的观影欲望,炒作成功后就做长线票房。
比如《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最初上映时成绩并不好,但经过几番造势轻松过了一亿美元。在颁奖季里媒体全在关注这些电影,美国的各个奖项也很有权威性。在中国既没有能持续那么长的宣传周期、颁奖礼也缺乏说服力,而得奖电影往往商业性质较弱,靠普通的宣传手法没有作用。
此外,中国盗版盛行,滞后的映期也让盗版先占据了市场,中国观众选择少,进电影院看娱乐大片都还看不够,对这些不那么商业的电影,即使因为金球、奥斯卡激起好奇,也觉得看看盗版足够了。
对奥斯卡的艺术片缺乏兴趣。一方面是中国市场长期以来只给观众看商业片导致观众口味单一,另一方面也与艺术院线建设尚未完善有关,艺术电影没有固定场所长线播放,被迫挤在商业片中厮杀,将继续拉低票房,令引进方寒心,引进继续缓慢和减少,影响观众的口味变得更加单一,令电影市场也更加单一,从而导致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