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在6月迎来开园潮,一些围绕主题公园的话题愈发火热起来,一边是国内地产商和投资者对主题乐园的亲睐有加,令一方面却是主题公园连年的亏损状况。
对于消费者来说,主题公园是休假、亲子的好去处。看似简单的主题公园实则牵涉开发商、地产商、旅游业、娱乐业等多个产业。作为集公园和旅游特征的主题公园,搭载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环境、新体验为文化娱乐产业带来了生机,伴随着多方面利好的是诸多潜在的危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主体公园在中国生根到目前的10多年来,已倒闭的约占80%,给国内旅游业造成高达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调查统计显示,仍在运作的主题公园中,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仅有10%左右有盈利。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主题乐园投资热却在中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2015年1月29日,珠海横琴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二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该工程投资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预计投入使用后横琴长隆年游客量将达到3000万人次。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已经完工正处于试开园阶段;香港迪士尼乐园二期扩建,门票也将提高一倍……

由于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国家发改委曾一度叫停主题公园的建设。然而发改委的叫停令并没浇灭投资主体公园的热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涉足主题公园领域。这些企业绕开有关房地产开发的政策,以建设主题公园的名义大规模拿地,“开发旅游地产”。
由于旅游地产不受调控政策的限制,以及这个市场本身还是非常有潜力的,旅游产值不断上升。很多以开发公园的名义拿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并最终形成以主题公园带动房地产发展,开发商这种曲线拿地的方法,无疑是在逃避房地产调控政策。
然而,主题公园的虚火说灭就灭,前车之鉴的是此前一心想赶超美国迪士尼乐园的苏州“福禄贝尔科幻乐园”倒闭,广州番禺飞龙世界、上海环球乐园、广州东方乐园、杭州未来世界纷纷关门……投入巨资的主题公园纷纷昙花一现,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仅从盈利模式来看,我国的主题公园就难逃模式过于单一而致倒闭的厄运。
以美国迪士尼乐园为例,1955年,美国动画大师迪士尼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迪斯尼乐园。这个人造景观一经问世,就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迪斯尼乐园每年的收入30%来自门票,30%来自购物,还有40%的其他收入。如东京迪斯尼乐园的游乐设施、商店、餐饮等的配比基本是1:1:1的结构。

同时,迪斯尼产业链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被称为“轮次收入”模式,又被称为“利润乘数”模式。迪斯尼第一轮开发的是动画制作,票房加上发行、销售拷贝解决成本回收问题。第二轮是国际建设迪斯尼乐园,吸引大量游客游玩消费。
第三轮则是品牌产品授权和连锁经营。遍布全球的授权专卖商店,加上迪斯尼动画形象专有权的使用与出让、品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书刊、音乐乃至游戏产品的出版发行等占到迪斯尼40%的盈利。这样的盈利模式使迪斯尼具备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中国主题公园的收入80%以上来自门票,经营收益链较短,盈利模式过于单一。而衍生产品和其他盈利渠道的开发仍处于启蒙阶段。
真正的主题公园是具有文化内涵和先进硬件以及到位的软件服务的,且其必然有一套自己特色的盈利模式。由于收入80%以上来自门票,衍生产品和其他盈利渠道的开发很薄弱。从投资的角度看,单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隐含着风险,这也是中国大多数主题公园亏损的重要原因。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