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了大量的科技公司,被称为中国的纳斯达克的新三板,是否真的如同纳斯达克一样成为了科技企业的助推器?

新三板“僧多粥少”?恐效仿纳斯达克难成为科技助推器
提起纳斯达克,就会想到美国的硅谷巨头们和使美国经济走上巅峰的信息革命。正是这个市场在2000年前后孕育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互联网热(“.com brust”) ,也是这个市场支撑起了美国新经济的一批擎天柱——微软、英特尔、苹果和谷歌。被称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新三板,其主要定位也是现代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科技行业,但似乎目前正在遭遇瓶颈。

(数据截止至2015年8月底)
根据中国经营网的数据,2015年6月至2016年4月,新三板全市场企业股票发行次数的平均值仅为292次(其中还包含了春节假期的2月)。今年5月发行次数降至225次,全市场定增规模仅74亿;6月全市场发行次数更是降至206次,定增规模仍未超过百亿。相比于2015年新三板一级市场超过创业板的火热情景,当前的新三板显然陷入了市场萎缩的泥潭之中。这样的市场,是无法像纳斯达克那样为科技行业输血的。
新三板之所以出现融资规模不断下滑的迹象,还与其流动性有很大关系。

定增完成情况不理想以及规模下滑成为新三板当前的瓶颈
这种流动性的缺乏与投资者门槛有关。由于新三板上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且由于行业特点经营数据的波动也较大,因此为了保护个人投资者,新三板规定了500万元的个人投资门槛,这就将小散户排除在了投资者之外。虽然散户只能通过金融机构的投资产品间接参与其中,但仍然体现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非散户的。而散户是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上交易最为频繁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缺席新三板是市场不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融资模式和出路的缺乏也造成了流动不足。与纳斯达克不同,新三板虽也是场外市场,但并不能进行公开募股,企业基本上只能通过定向增发进行融资。另外,新三板企业的所谓“转板”事实上也还是必须走一遍IPO的流程。一头是入口的单一,一头是出口的逼仄,资本在这样的空间内不具备高流动性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这不是单纯依靠做市商制度就能进行扭转的。流动性一旦缺乏,资本的回报率必然受到影响,风险也会提高,资本的积极性将被抑制。

具体数字上体现了增发次数增加而募资总额却下降的悖论
拿IPO情况来说,根据金融投资报的统计,截至目前新三板通过IPO成功转板的公司共计12家,最近的一家为合众科技。该公司从挂牌股转系统到摘牌,再到登陆创业板历时7年零9个月;此前耗时最短的久其软件从2006年9月7日挂牌新三板到2009年8月11日于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时间跨度为两年零11个月。作为资本的唯一出口,转板耗时较长,成功几率较低,这无疑也阻碍了资本持续进入新三板市场。一方面是2015年财富效应的吸引,一方面是流动性走低后资本的迟疑,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