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同城的996加班制再次切中互联网人的痛处。
互联网行业风光不再:加班代码996你中招了么?
“996”工作制指“朝9晚9”工作制,且每周6天班。据称,本月初开始58公司要求员工实行996工作制,不能请假,并且没有任何补贴和加班费。尽管58表示这是应对9、10月业务高峰的权宜之计,也有报道指出这是58变相裁员。但该消息还是引发了互联网从业者对于加班常态的强烈共鸣。
困境在于,这种加班并不是跳槽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整个行业都是如此。“这没办法,阿里和京东也是一样干。”恐怕向同事抱怨加班常态时,总能听到对方耸着肩膀如是回答。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文章,目前京东云和百度金融采用的就是“996”加班制度,大量互联网企业虽并未出具相关文件或者通知,但长期都让员工以“996”的形式加班,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
58增加员工工作时间已在社交媒体引发巨量评论
当996已成为行业现象时,势必反映出整个行业的整体运转情况。
按照经济理论,工资的确定在于边际收益(边际生产力)和边际成本(工资)之间的等量关系。加班是用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变相降低工资,因此在加班状态成为行业常态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整体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整体下移。一言以蔽之,996常态的背后,是互联网企业的收益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正在下降。
生产率和工资率呈同向变化 福特“减时加薪”得益于其首创的“生产流水线”
从历史上看,这个结论也是成立的。尽管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是劳动节的纪念对象,但8小时工作制的真正确立则是在取得巨大技术进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1914年,福特公司率先把标准工作时间削减到了8个小时,而且把工人工资提高了一倍;令人惊异的是,在短期产能下滑后,福特的产出反而飞速增加,并在两年内实现了利润翻番。即便对于传统的汽车工业来说,技术进步对利润的贡献也远比劳动力投入要大;对于当下的互联网行业而言本更应该如此。
问题可能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模式有关。在近年资本追捧互联网,创造出一个个估值神话的激励下,市场中的竞争者大量增加。但由于更侧重于模式创新而非底层技术的变革(商业模式易于复制,技术攻坚相对困难),因此很容易形成同质化、单一化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中,依靠烧钱和增加人力投入的“粗放型竞争”不可避免。以旅游O2O为例,2015年的一项调查曾显示出该领域竞争的残酷性:中国当时相关APP已超过400万个,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个月,85%的用户会在一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企业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而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追加人力投入,也就有必然性了。
因此,解决加班996现象的,除了法律维权外,更多地还取决于互联网行业是否能重拾创新力度,回归更有质量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