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再次被国外品牌组织推上了“假货”的舆论浪尖。代表1000多个全球品牌的两个行业组织呼吁将这家中国电商巨头重新列入售假市场名单。

打假出师不利? 阿里巴巴需谋求更大转型

华尔街日报9月10日报道称,代表逾1000个品牌的美国服装鞋类协会在上周五提交给USTR的文件中表示,假货在阿里巴巴的购物网站上仍很猖獗,特别是在淘宝网,其监测的品牌销售中假货似乎占了一半。阿里巴巴则与次日做出回应,表示阿里正致力于保护品牌的知识产权,并已向USTR提交了一份文件,阐述了该公司为尽可能减少其平台上的侵权商品所采取的措施。

打假出师不利? 阿里巴巴需谋求更大转型

阿里巴巴已经投入大量工作打假

但实际上,与其说打假成效不佳是淘宝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不如说所谓的假货问题是淘宝的一个基因,因此打假本身缺乏可操作性。

从2008年的部门业务调整开始,阿里巴巴就将其电商生态细分为C2C淘宝、B2C天猫、一淘这三个以零售为主的平台。淘宝的设定以及对进驻商家的要求共同决定了淘宝卖家在资金实力、压货能力还有品牌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以这次阿里所面临举报的服装鞋类行业为例,尽管从对相关品牌的销售市场来说,淘宝“同款”类产品实际上并不会对其造成冲击:“同款”类产品的价位大大低于原品牌,可以说两者所针对的目标市场存在天壤之别;但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淘宝上大量的“同款”类产品的确是侵犯产权的。然而,让淘宝卖家独立设计服装鞋类款式或者购买此类知识产权显然都超出了其自身的实力,要真正杜绝淘宝平台上的假货的确强人所难。

打假出师不利? 阿里巴巴需谋求更大转型

假货问题泛滥的产品主要集中于服装、鞋类

解决之道还在于转型,在电商业务上,将更多增长点转移到天猫和淘宝的非知识产权类产品(比如农副产品类);在总体业务架构上,让非电商业务占更大比重。事实上,阿里在非电商业务上已经发展得非常迅速,只是营收结构上依然电商贡献最大,阿里对于转移业务重心早有先鉴之明。

依托支付宝扩展起来的金融业务系统是最亮眼的一部分。今年4月份完成最新一轮融资的蚂蚁金服估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有权取得蚂蚁金服37.5%的税前利润。华尔街日报引用德意志银行的估算称,蚂蚁金服基于其明年利息、税项、折旧、摊销前收益(EBITDA)预期的企业价值倍数为22倍。这表明600亿美元的估值已经相当高,体现出了资本市场预计该部门将会有很强的成长性。

打假出师不利? 阿里巴巴需谋求更大转型

阿里巴巴须转型 更多地依赖非电商领域实现增长

阿里巴巴最受关注的业务版块还包括云计算与大文娱。从2015年2季度开始,阿里云始终保持着三位数的增长,在今年8月公布的2017年财年一季度财报中,付费客户数年化上升119%,达到了57.7万户的规模。大文娱方面,这个新成立部门上季度收入为31.35亿元,较2015年同期的同类业务上升了286%。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影业去年增加了对电影的投资,其中包括《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和《碟中谍5:神秘国度》,前者在中国首周放映就取得了票房破亿的好成绩。

阿里要顺利渡过旧模式遭遇质疑,新模式尚未成长为支撑性业务的时光,就不能仅仅关注电商平台问题的解决,而必须同时该将电商领域的成功扩大到非支撑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