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博识课”探索

本报记者 齐林泉

游学中的学生驼队柴博 摄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变革①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于2016年9月正式公布,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体现了人类所追求的现代教育观,带来了学校教育多方面实践变革。为此,我刊特辟“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教育变革”系列报道,追踪核心素养校本化实践学校典型,以形成对全国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引领。

2001级学生王肇宁,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个传奇:高考时,她同时被国内外最顶尖的名校录取,4年后又同时被哈佛大学等十几所国际名校全额奖学金录取。近年,2012级的王子健则以一名初中生的身份,被北京大学降到一本线录取。那么,这些传奇的秘诀是什么呢?在该校承担的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验过程中,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所做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量表多维度测试结果显示,参加过博识课的学生相关指标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可以说,16年的“博识课”,成为该校培育学生素养与能力、成就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金色桥梁”。

“行万里路”激发学生多元发展

“如何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迎接改革的挑战,我校已做了多年的准备。我们传承百年、与时俱进的‘成德达才’育人理念本质就是,将‘人’的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品德优秀、才能通达的创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主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沈杰在总结学校改革历程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博识课的开设。

早在2001年,该校就成立了初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但创新教育到底如何实施?该校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应靠压力驱动,知识也不应只以教材来呈现,学习成效更不能仅用分数衡量。所以,学校在寻找一种可能,即通过实际问题或实践活动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成为独特的最好的自己。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切入点——通过打造书香校园实现“读万卷书”,同时探索博识课让学生“行万里路”。

“博识课”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以构建学习、情境教学、综合探究等理论为指导,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探索。每周安排半天(约4学时),让学生走进各类场馆,进行现场教学活动。通过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实践操作、课后展示等环节,形成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兼有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社会大课堂性质的综合课程。它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人文、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进而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知行合一”创新学校育人模式

“金城千里沐风霜。梵音响,涅槃凰。霞山迤逦,炽焰染穹苍。烽火炜煌城垣上,雄关固,刻荣光。鸣沙漫天接残阳。戈壁茫,古道长。沙路萦回,孑然月下惘。天女拂袖舞霓裳,韶颜媚,醉敦煌。”这阕词,记录了今年4月该校高一文科学子的甘肃丝绸之路游学博识课的行程。一周时间里,师生带着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各科学案游走在大西北的丝绸之路上,用眼睛抚摸历史,用思想叩问文明,用文字凝练情感并升华思考。而这首记述游学行程的《江城子·西行感怀》就出自学生的笔端。与此同时,学校高一、高二年级千名学子兵分多路,在大江南北也开展了这一课程。

高中阶段的博识课,是学校在2016年4月为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而新开的综合实践课程。它与当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多有契合之处。多年前,该校就开始实验“高中研究性学习”。随着初中博识课的成熟,学校又与中科院合作,正式启动了这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它根据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提供了不同的考察方向。在全国范围选定了10余个活动地区,让学生深入中科院各分院所科研机构,参与科学研究,接受名师指导,寻访自然人文景观,品味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山河壮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通过空间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开放,也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其实,这一变革的肇始就是历经多年探索的初中博识课。它在初一、初二两学年共安排70次(约280学时)课,让学生走进70多个各类场馆,开展约30个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该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和北京周边资源,设计十大系列,分别为历史长河、自然之旅、艺术之旅、文化之旅、绿色生活、名人故事、科技之旅、军事之旅、收藏系列、时代之旅,十大系列下设30个主题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需要指出的是,博识课推动了学科整合,各学科参与、设计、实施,使博识课由最初单一活动模式逐渐发展为学科指导下的实践课程。一科多地,一地多科,分组轮换,极大地丰富了博识课的内容。每个场馆的博识过程通常分为:课前准备、实施参观、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阶段。在实施博识工作的过程中,每个博识主题的课程准备从选题、地点选择到现场考察,从教学设计到知识铺垫,从行前组织到现场课堂,从总结展示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设计,充分保障了学生了解教材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产生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掌握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博识探索推动核心素养落实

在博识课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教学等各个部门通力配合,积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开发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明确责任分工,聘请各行各业专家作为特聘教师,建立教学指导机制和模式。迄今,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已开发出“博识课开发指南”“博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博识学案集”“博识课手册·行走在北京”等课程资源,确保博识课顺利实施。

同时,它也体现了鲜明的课程特色。一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从课前的兴趣选择到学习重点的确定,从分工协作到参观学习,从搜集资料到汇报展示,无论是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作业形式的呈现,学生都享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二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社会课堂的实践,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动学习意识,而其一旦迁移到校内课堂,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挑战,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得以提升。同时,参观天文馆,结合地理知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了“天体运行模型”;参观科技馆的静电现象和法拉第笼,结合物理知识,学生学会了用金属盒屏蔽手机信号……久而久之,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三是知识、能力、体验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并运用知识,在体验中提升素质能力,而知识与能力又反过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学生把书本中的死知识通过博识课体验转化成活应用,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博识课还形成了明确的课程思路,进入课表而使课程常态化,形成校本教材而使主题系列化,专家教师授课而使指导专业化,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而使学习自主化。

博识课由此创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首先是学习环境的创新:课堂由固定封闭变为开放流动,由校内“小课堂”搬到了各类场馆的社会“大课堂”。其次是打破学科边界的创新:同一时段同一地点同时开设多个学科,由传统的单一学科课堂变成了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的大课堂。再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的学习由课堂上的静态记忆式学习变成了动态体验式学习,由被动倾听变成了主动实践,由个体学习变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相互依存的模式下,学生之间由原来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实现了生生互动、团结协作的局面,他们也由此学会了接纳不同的观点、欣赏别人的智慧和才能,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最后是多元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结果性分数评价转变到全方位过程性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评价时进行对照和比较,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由此激发了他们内在潜能,提高了他们自我调控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