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文:与花丝镶嵌“较真”在指尖上传承艺术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据了解,花丝始创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以其独特风格,成为燕京八绝之一,也成为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过,因为花丝镶嵌工艺繁复,这项皇家绝技一度濒临失传,所幸的是一些匠心工艺大师地传承,花丝正在逐渐大众化、多元化。
从老北京胡同里走出来的工艺美术大师
提起”花丝镶嵌”传承人,不得不说到王树文,他精于牙雕,熟稔玉雕等多门艺术,其中尤以花丝镶嵌最为精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推陈出新,于不经意间实现了对花丝镶嵌工艺的革新。
王树文1943年出生在北京,在胡同里土生土长,小时候家就安在琉璃厂和大栅栏之间的杨梅竹斜街上,据他自己所说,他家周围到处可见磨玉的、小器作、铜活首饰、画店,老字号荣宝斋也开在家附近不远的地方。
也许正是因为处在这样的一个人文环境下,王树文从小就喜欢看街上的老艺人们创作,而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熏陶,让王树文从小就表现出了浓厚的绘画兴趣和不一般的绘画天赋,当年更是凭着优秀的画工得以保送高中,进入工艺美校。
而真正开始做花丝,是从1962年开始。据王树文回忆,那年,王树文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厂的象牙雕刻车间工作,先后师从邓永贵、夏玉海、杨士惠、杨士忠四位老艺人学习象牙雕刻,从而踏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并致力于用自己的一生所学,将花丝镶嵌这门艺术多元化、大众化。
与花丝镶嵌较真细节之中成就佳作
“花丝镶嵌是一门相当讲究技法的工艺,其流程相当复杂,其包含两种工艺:花丝是用金、银做原料,拔成细丝,编结成形;镶嵌即把各种珍珠宝石装饰在花丝织品上。整个工艺过程很繁复,首先要制胎,以便造型;再用堆、垒、编、织的手法,将花丝成形,加以烧焊;用硫酸洗净后烧蓝或镀金银,再进行提亮。“制作期间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八大工艺,而每种工艺细分起来又是千变万化。”王树文讲解道。
而在制作的时候,在力度和火候上也很难把握。比如在拉丝的时候,要把一块金子或银子拉伸成直径约0.1毫米的细丝谈何容易,该怎样拉才不会断,在焊丝的时候,火的距离远近,焊接的时间长短,火候和力度该怎样把握,稍有变化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为了这些,王树文没少下工夫。
正是因为王树文大师这样与花丝镶嵌的较真,才让中国有了许许多多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传世作品,《成昆铁路》、《南京长江大桥》、《天坛祈年殿》等等都是其艺术写照。
将中国多种传统工艺与花丝镶嵌创新融合
除了花丝镶嵌,王树文还是一位牙雕大师,之外,他还熟稔玉雕、首饰设计、国画、素描等多门艺术,更是创新将这些艺术与花丝镶嵌相结合,在牙雕、花丝、珠宝等多个种类之间的自由切换。
其中,《天坛祈年殿》就是他将艺术融合的代表之作。回想起当年创作《天坛祈年殿》之时,王树文告诉记者,这个作品的创作得益于2004年偶然间一个朋友的提议,当时朋友希望他能做一个花丝镶嵌的天坛祈年殿,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的探索。
不过,关于祈年殿的工艺品太多了,对于非常注重作品的创意和创新性的王树文来说,如何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天坛”,成了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据他自己所说,为了达到创新求变的意境,他翻阅了很多资料,向很多老师请教,四处征求意见,更是与杨柏达大师一起探讨。杨柏达老师曾经对他说:“你要做天坛,你想想怎么能够走进天坛”,这句话给了王树文灵感。“我当时想到,几乎所有的天坛工艺品都是对外观整体的复制,却没有一件工艺品能够呈现走进殿内的效果,如果自己的工艺品能够做到“走进去”,那肯定是独树一帜的。”王树文说。
后来,王树文用模型进行实验,多次尝试,多次考量,对于是否合乎礼节和是否会引起人们不满也进行了谨慎地处理,一道关卡一道关卡去攻破,最后在融合声、电、机械于作品中之后,一个不一样的《珠宝天坛祈年殿》就诞生了。
这个命名为《珠宝天坛祈年殿》的作品中,王树文将传统花丝镶嵌和现代首饰制作工艺相结合,将祈年殿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用各色宝石,按照其原色镶嵌出来,真实地再现了祈年殿的金碧辉煌。
在王树文看来,对于一门技艺来说,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去继承,还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去创新只有继承了先人的技艺和经验,才能更好地把这门技艺传播出去,从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