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究竟是不是音箱?
智能音箱,究竟是不是音箱?
自亚马逊5年前推出首个搭载虚拟语音个人助理Alexa的智能音箱Echo以来,智能音箱的普及率在欧美国家一路高歌猛进,Canalys预测,到2020年,全球智能音箱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台。智能音箱在国内也是一片热火朝天,2017年中开始百箱大战,智能音箱已成为科技巨头们的标配,经历过2017年末到2018年中的集体入场,到2018年末,智能音箱市场终于迎来些许冷静和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智能音箱究竟是不是音箱?

这个问题曾一度被曲解为“智能音箱究竟是不是伪需求”,如果从已有销量的产品来看,现有的智能音箱确实是一个装载着扬声器的语音交互设备,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用户容易理解的产品来命名,形态上最接近的也许只有音箱这个大家通俗易懂的产品。然而反观用户的核心诉求,则是语音交互,这种交互应当首先建构在智能的基础上,以此为基础实现语音控制和语音管理。所有智能音箱的玩法、功能,无外乎都是围绕这语音交互进行的。迄今为止,还暂时没有一个现有硬件名称能够彻底概括掉“智能音箱”所代表的全新品类,为了让用户快速认知,只好以“音箱”作为产品形态帮助公众启蒙“智能语音交互、语音控制和语音管理终端”这一概念,可谓音箱为表,语音智能为里,所以智能音箱也是现阶段用户对于这类产品最简单、最朴素、最直接的认知。

语音交互是语音控制的基础,而前二者又是语音管理的基础,智能音箱作为基础终端,实现语音交互的基础功能,用户也许不知道基于这些场景背后的云计算、NLP、NLU等等技术究竟是什么,但这并不反感他们以智能音箱之名享受这些功能所带来的便利。苹果联合创始人Steve Wozniak2016年纪就曾断言,智能语音交互将成为计算领域下一个重要的平台,语音控制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无缝互动。语音交互让人与机器交流从视觉拓展到了听觉,也就是说从单纯的读(视觉)-写(触控,键盘)拓展到了听、说两大通道。可以说智能音箱完成了对交互语音的信息化。

带屏智能音箱——通过视觉信息加速信息化的语音
作为一个语音交互产品,智能音箱是否就应当是这类智能语音硬件的最终产品形态呢?或者发展就到此结束了?就可以满足全部用户需求了?显而易见,非也。从人类感受的角度而言,各种感觉应当是互为支撑(冗余)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剧或者看电影的时候,年轻用户习惯有字幕的出现——字幕能够有效的支撑台词语音的准确性,反过来讲,如果现在关掉了字幕看电影,很多用户反而会有些许不适。作为交互的入口,智能音箱如果只单纯的考虑到语音听说的交互渠道并囿于此是一种似乎不太明智的选择。所以一些厂商已经开始探索在智能音箱上实现语音+可视化等多种形态的交互,利用视觉信息辅助语音,这必然是智能音箱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并不是全部。
智能音箱的价值在于通过语音交互通道完成声音信息化,帮助消费者减少控制成本,提升效率,带屏智能音箱则通过被信息化声音的可视化帮助消费者降低设备状态查询和管理的成本给用户带来价值。与手机/平板这类产品尚未脱离PC式的屏幕信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的设备不同,智能带屏音箱的视觉信息流补充可以对声音进行有效补充。这一点在IoT设备控制和方面具有极大的意义。

IoT设备控制和管理的模型非常类似邮路,当邮路站点过多时,采用中转站(hub)的传递效率大大高于点对点传递,同样,如果一家之中,采用多个集成语音终端的设备,首先设备之间互联负载大大增加,对硬件要求较高,徒增用户成本,其次,如果多个终端采用不同的语音交流系统,多个唤醒关键词会给用户带来巨大的记忆负担,兼容性也大大降低,更无法实现集中查询/管理。

国内市场聚齐BAT三家,国内智能音箱迈入带屏时代
智能音箱作为IoT设备的管理终端,如果没有屏幕辅助,进行管理动作(如查询/控制硬件)时只能使用语音作为交互手段,这反而会降低用户的管理效率,所以智能音箱带屏化,从IoT层面来说,价值更多在于通过屏幕辅助信息提升用户管理效率。作为人与机器交互、控制、管理的终端,智能音箱也可以通过和其他终端或者设备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拓展这类终端的外延,带屏的智能音箱,能够有效拓展沟通的维度;此外,从信息获得及管理方面,带屏音箱一样能够拓宽无屏音箱的维度,甚至完成屏幕作为主音箱为辅的交互/娱乐。基于以上的复合能力,智能音箱带屏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诸多海外厂商如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厂商都纷纷投入了这一市场——不论是赶上了智能音箱这班车的,还是没有赶上的。
反观国内,现阶段公布带屏音箱的品牌包括百度、腾讯等,近日阿里也通过官方渠道透传了一款带屏音箱新品的谍照,预期1月11日正式曝光。至此,BAT三巨头齐聚。阿里这次出手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根据阿里双11期间公布的数据,硬件体量方面,天猫精灵销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三,遥遥领先腾讯和百度;内容层面有虾米、优酷等生态矩阵,甚至还自行采买了无数版权,足以和腾讯掰掰手腕;IoT方面,支持品牌400多个,可连接设备7500多万台,虽然并没有宣布是生态链,但已初具雏形,三管齐下可谓势在必得。

然而BAT究竟是BAT,其他两家也各有所长,腾讯强在在项目经验积累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之前的叮咚Play定位高端,虽然没有取得太多成果,但这款产品让腾讯积累了宝贵的市场经验,前些日子腾讯推出叮当智能屏,充分发挥了的内容优势,整合QQ音乐、腾讯视频一系列重磅级应用。百度则在年初接过了阿里的补贴旗帜,依靠巨大的价格补贴迅速抢占了一波带屏音箱的占有率,甚至前几天还从智能硬件连接数上硬怼了一波小米。
一边是使劲浑身解数,或大打内容牌,或高举补贴旗,热热闹闹,然而对用户的商业价值又是什么呢?引用一段业内的评价——“对百度来说,搜索不是问题,数据不是问题,补贴更不是问题。问题在信任二字,从PC端手机端的百度全家桶,到莆田系医院魏则西事件在知乎的发酵,越发在乎隐私的消费者在百度二字面前瑟瑟发抖——搜索入口没得选,如果不是价格补贴,又能持续多久?公布的两亿数据明面上是在打脸小米,然而细思极恐的是这个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如果小米把已经安装小爱同学的手机数量也计算进来,怕是远不止百度公布的这个数字。而腾讯还需要一些时间验证现行商业模式是否成功,如果单单打内容牌,怕是有些单薄,短板支持设备矩阵同样是个需要耗费时间的东西,因此用户是否信任是否买单也是需要时间验证的,当然,这和重建信任相比简单太多。另外,潜在的对手小米现阶段并没有出手,还在待时而动,凭小爱同学的人气和小米强大的智能生态链,带屏音箱对于小米来说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对于小米这家硬件基因非常丰富的公司来说,现阶段的业务重点应该还在巩固自己硬件护城河方面,和TCL的合作刚刚公布,凭借扎实的硬件生态,真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味道,只是数据方面的积累和运营相对BAT这种量级来说还略显稚嫩,不知入局之后是否能够打好这一手好牌。最后回来看看阿里,对于阿里来说信任这件事情似乎简单许多,背景用户们的钱袋子都放在这里,还有什么不信任的?之前的销量已然反证了用户们的观点。有了用户信任,下面需要关心的事情就是怎么带着用户玩的问题,然而这是另一层面上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