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刺梨撬动大扶贫,广药王老吉助力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贵州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拔穷根、扶民生的根本。“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这首由当地布依族群众集体创作的经典民歌《好花红》,几百年来在布依山寨世代流传,久唱不衰。歌词中的“刺梨” 极具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近年来正在成为贵州农户的“摇钱树”、当地脱贫摘帽的新亮点。
刺梨虽然已成为贵州的特色产业,却“养在深闺人未识”,亟需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为了响应广东省和广州市帮扶贵州发展的号召,广药集团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及品牌影响力,以全产业链扶贫新模式助推贵州脱贫攻坚。
刺梨产业成脱贫亮点
位于北纬26度,东经107度的贵州省黔南州黄龙山,这里日照充足,气候温润,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原始灌木林区,孕育着一种珍贵的特有物种——刺梨。它的VC含量是苹果的500倍,柑橘的50倍,猕猴桃的10倍,因此被称之为“VC之王”。
贵州作为刺梨的原产地,也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当地政府正大力推进刺梨产业的发展,希望刺梨走出贵州,为人类健康、山区脱贫作出贡献。当前贵州刺梨种植面积已达260万亩,形成刺梨糕、刺梨酒、刺梨醋等一系列加工产品。
但是这种“摸起来扎人,吃起来养人”的贵州山果,虽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却存在产业规模小,鲜果售卖不合适,小企业加工条件差等多种问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总工程师封加平在贵州刺梨产业研讨会上就表示,中国对刺梨的科学研究始于贵州,虽然已形成特色产业,但从种植、加工、储存实现现代化的产业开发时间不长,还存在投入严重不足、良种选育推广力度不够、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等不少问题。
而刺梨在全国知名度不够也是当前刺梨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王老吉大健康研究院院长郑荣波称,现在除了贵州省知道刺梨之外,别的地方对刺梨知之甚少,刺梨要走出贵州还有一个消费者教育的过程。
在不少专家看来,要解决刺梨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问题,关键在于研发新品和对接品牌、渠道等产业资源,打造出有影响力的品牌。为了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为广州大型国企以及全国知名医药企业,广药集团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以“品牌赋能”刺梨行业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3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药集团在贵阳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了广药集团帮扶贵州刺梨产业的首批新品刺柠吉系列产品。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在发布会上表示,本次帮扶刺梨产业的新品全都以“王老吉”这一百年老字号品牌进行产品背书,以期通过王老吉的品牌带动力,推进刺柠吉系列产品快速走向市场。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要真正实现脱贫,还得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才能拔“穷根”。为了了解贵州刺梨当前发展的困境,广药集团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多次赶赴贵州调研,在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就拿出了解决方案,并推出了首批新产品。


作为产业帮扶的践行者,广药集团认为脱贫不仅仅是要给予,输血更要造血,因此要从单纯的捐赠转向可持续发展思维,于是先后成立了王老吉雅安、王老吉梅州和王老吉兰州三大产业基地,总计投入15亿元。
其中,王老吉雅安生产基地是广药集团首个造血式基地,目前已成为王老吉国内乃至全球最大、最先进的凉茶生产基地,解决了当地上千人的就业问题,为雅安灾后经济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直以来,广药集团秉持“济世利人”的理念,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利用自身在健康产业的强大优势,从援助资金到产业帮扶,探出了一条“输血+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扶贫新模式。
而此次广药集团与贵州政府的合作,李楚源表示,其意义不仅在于精准高效地推动刺梨产业的发展,更在于给其他企业的扶贫项目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到脱贫攻坚行列中,共同打赢这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