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点10分,吴瑞枝来到医院。这是她在精神科工作的第60年。她习惯性地先去病房门口听一听,如果病人都安好,就换上白大褂再去护士站看一看。

“我们一般早上8点半交班,”吴瑞枝说,“我每天都要了解昨天有哪些新病人入院,还有哪些病人需要重点观察。”

整个上午,吴瑞枝一直在忙碌着,她和值班医生先到各个病房去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检查医嘱。之后在门诊坐诊,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下午给实习医师以及从事精神科行业的规培医师授课。晚上遇到突发的情况,也会及时赶到医院处理。

一个正常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面对着一群精神疾病患者,有些令人难以想象。而吴瑞枝教授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60年,每天都要和精神病患者打交道。每周仍然坚持坐诊,六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工作,为病人看病直至康复已逐渐成为了她的人生目标。

吴瑞枝,1960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从事精神卫生医学工作至今,近60年临床诊疗经验。曾任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医学心理学会委员等,长期从事精神卫生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担任南京脑康中医院特邀坐诊专家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多次专科学术研讨会,对南京脑康中医院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疑难病症的诊治,对失眠、抑郁症、抑郁症、头痛眩晕、精神分裂、老年痴呆、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有深入研究。

image.png

即便没有病人,吴瑞枝教授也依然待在诊室里。“万一一会儿就有病人呢?你走了,也许病人就白跑了。” 吴瑞枝微微蹙眉,“再加上精神疾病患者多有病耻感,大多不愿意选择就医,患者能来看病就是一个好的讯号,说明他们开始想要寻求帮助了。”

“现状如此,我们这里也不可能像综合医院的门诊那样熙熙攘攘。” 接着话锋一转,“真要是成了那个样子,我们这个社会岂不都精神不正常了。” 她笑。

由于社会仍存在对精神疾病的偏见,精神科医生也常常受到其他人甚至同行的议论。“我有时候和同学朋友出去吃饭聚会,他们会开玩笑说:‘你是精神科医生,我们又不找你。’”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些玩笑话听在吴瑞枝的耳朵里,却是格外的刺耳,每个医生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亲朋好友尚且如此,其他人的态度也就可见一斑。

尽管人们总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的职业,但从业60年,吴瑞枝从未想过转行去别的科室工作,她说自己始终放不下这份工作,放不下这些病人,“我干这行,投入了感情,不想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