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44名,延安市全国劳动模范张莲莲、柯小海入选名单。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涌现出了吴满有、赵占魁、刘玉厚、郝树才等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人物。新时代,延安市总工会积极培养选树劳模,涌现出了张莲莲、柯小海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劳动模范,劳模精神在培养选树先进典型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延续。

“水土流失年成瞎,糜谷旱得拧麻花”曾是雷坪塔村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嫁到这里的延安市安塞区张莲莲在父亲的鼓励下,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用坏了100多把镢头,穿坏了300多双布鞋,带着4个儿女和9个孙辈接续造林1750亩、20多万棵,雷坪塔村如今已变成绿树成荫、山清水秀的新农村,林草覆盖率达98%。在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两次出席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英雄称号的郝树才把开荒当做消灭敌人。1943年春,部队开荒能手在甘泉清泉沟举行比赛。一位叫马长福的农民,不相信郝树才一天能开荒4.23亩,就提出用牛和他比赛开荒。不服输的郝树才不到3个小时,就征服了 1.5亩荒坡,而马长福的牛却倒下了,口吐白沫,当场死去。从此,郝树才开荒“气死牛”的名声大振,1943年和1945年,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为陕甘宁边区学习的楷模。延安时期,郝树才等劳动英雄把昔日一派荒凉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新时代,张莲莲四十年青丝换华发,千余亩荒山变绿林,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们打造了不同年代的“美丽乡村”,彰显了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

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是典型的川道村,由于地处偏远、消息闭塞、产业单一,村民们过去靠天吃饭。村党支部书记柯小海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聚民力、挖潜力,通过引领支部创强、带动党员创业、引领群众创收,使该村的人均纯收入及社会影响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索洛湾村产业板块已涵盖工、农、商、服、游等多个领域,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9万元,实现了“温饱-富裕-小康”三级跳,成为了延安市乡村振兴的示范典型。革命战争年代,绥德分区郝家桥村人在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模范刘玉厚的带动下,共产党员和群众关系和谐,精耕细作,变工互助,合理安排生产,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绥德分区掀起了“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高潮,为保障边区粮食和物资供给作出重大贡献。岁月变迁,延安精神和劳模精神始终在黄土高原传承,和千万个中国村庄一样,索洛湾村、郝家桥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接续奋斗,踏上了推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后,延安市总工会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系列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按照“弘扬精神、围绕大局、创新工作、服务职工”工作思路,修复建设工运旧址,加强工运理论研究、建设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探索走出了一条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劳模精神的奋进之路。先后修复建设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延安工人学校工运旧址,完成了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陈列馆布展,建设劳模主题公园,近三年接待全总和各级工会干部职工5万余人参观学习。2021年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为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延安红色资源优势,挖掘整理延安时期的工运史,加强工运理论研究,举办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暨劳模精神理论研讨会,开展“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学术研讨会,形成理论调研文章200余篇,理论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工运史延安时期史料,丰富了中共党史。在中华全国总工会、陕西省委和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由陕西省总工会筹集建设资金3.12亿元,延安市划拨建设用地79.1亩,省、市总工会共同建设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秉承“培育产业工人队伍领军人才、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使命,以“思想政治引领、综合素质提升、疗养休养并重”为功能定位,建设成为面向工会工作者、产业工人、广大职工进行革命传统、专业技能、公共实训教育培训及劳模工匠疗休养的示范院校,预计年接待培训任务2万人次。

劳模精神在延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延安工会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时代责任,延安市总工会以弘扬精神为特色工作,努力构建新时代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新格局,培育更多柯小海、张莲莲式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担负起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延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弘扬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