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6月14日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市开通跨省住院联网医院23家,跨省普通门诊联网医院33家,省内门诊慢特病联网医院15家,跨省门诊慢特病联网医院14家,跨省刷卡药店有516家、个体诊所3家。今年1-5月份,共为1200多名异地参保患者联网结算,垫付医疗费24万余元;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的异地参保患者跨省直接结算60多人,垫付医药费 3.6万余元。

近年来,市医保局聚焦群众就医结算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将学习、宣传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政策作为医保待遇保障方面的重要工作,制定培训计划、细化培训内容,组织开展全员培训。深入社区、农村、医院、用人单位和车站、码头,广泛宣传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在定点医药机构、医保服务站建立长期宣传服务点,提升政策知晓度。

提升跨省流动人口就医便捷度,让百姓身在异乡不愁医,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以前医保信息系统信息不互通、数据不互认,直接影响结算效率,群众异地就医报销要多头跑、来回跑,网上不能办、异地不能办,造成“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局面。2022年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后,彻底结束过去系统分割、各自为政的历史。市医保局持续优化异地就医备案“网上办”“掌上办”服务,推进医保服务迈进“码时代”,为群众打造“搬到家里的医保服务点”和“装在口袋里的医保服务厅”,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统一异地就医备案人员备案有效期,有效期内可在就医地多次就诊并享受直接结算服务。支持参保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跨省直接结算时原则上均执行“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的基金支付政策;“先备案、选定点、持码卡就医”的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流程;“先预付、后清算”的异地就医资金管理要求。在全面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将群众需求大、垫付资金压力较大的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纳入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实现医保报销线上线下都能跨省通办。

记者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