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遗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在数字时代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古老医学体系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催生“智能中医”新模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双螺旋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医药现代化开辟了新路径,更让世界看到了东方医学在精准医疗时代的独特价值。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智慧中医人,他们在中医药和AI技术结合上做出了贡献。

陈士金,男,汉,祖籍四川,1955年1月出生。幼年丧父,接受4年学校教育,因生产队劳动而辍学。22岁光荣参军,3年后退伍后于皮革厂工作。工作期间因胃部疾病手术,术后体质差,在自我调理身体过程中,爱上了中医文化,39岁弃工学药,49岁经考试获得全国执业医师证书。

开设中医诊所,行医30余年,将五行生克规律用于辩证论治,提出了“辩证防治”概念。指导临床,效果明显,独创“分脏用药”,将病症轻、中度治愈,重度者得以控制,缓解。提高人体正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中医分脏用药疗法配方

分脏用药是我独创的用药方法。12时辰与五脏六腑一一对应,在合适的时辰服用治疗对应脏腑的中药,事半功倍,因时制宜的体现。

“分脏用药”理论依据是五行、阴阳学说,结合六部脉象进行分脏查找病因。分脏论治特点:1)依据病变脏腑,选用入脏腑方药,药性的归经脏腑,重点突出同性药物相须,相使的配伍,增加药性。2)由于脏腑寒热虚实的不同,重点予以正治法。3)对疾病的针对性强、直达病灶、疗效迅速。

分脏用药,就是从辩证防治的理论指导下实施的,这里以五脏的疾病结合六脉举例说明:1),哮喘病(寒性)的分脏疗法,临床实践以六脉来指导用药;双寸部脉沉迟,沉脉主寒,心肺位于上焦,心脏位于肺的中间,肺部有寒则心必受寒的影响,治则,宣肺祛寒化痰平喘止咳,三子养清散;右寸沉,脾胃居中焦,脾为肺之母(母病及之),脾为心之子(子盗母气)故而(子病及母),治则,健脾祛寒温养中焦,理中散;左关脉弦涩,肝为下焦,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治则,疏肝祛寒活血化瘀,温经化血散;双尺脉沉弱,肾居下焦,肾为肝之母(母虚则子病),治则,温肾纳气止咳平喘,右归散;肺与肾的关系(母病及子)。寒性病运用热性药物治疗,其治法是运用相生关系,从而,快速达到温脏祛寒平咳止喘的目的。2),肝经湿热证,主要临血散;床表现为:黄疸,胁胀痛胀,食少口苦,恶闻荤腥,身困乏力。肝脉弦数,肾脉细数,肝肾同处下焦,肾为肝之母,内因(水)不涵(木),肝热,治则疏肝清热化瘀,疏肝清热化血散,肾水亏,治则,滋水涵木,左归散;脾胃居于中焦,脉象濡数,治则,清热除湿,清胃散;肺居上焦,脉象浮数,治则宣肺清热化痰,蒌贝散。这就是热性病的分脏给药法。3),在寒热相见的病案中,常见疑难杂症或慢性疾病之中,例如,中医称癃闭症中的闭症,西医称尿毒症,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点滴不通;究其病因属金(肺)不生水(肾),导致肾虚,病情久治不愈,日久形成肾衰,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常而形成。脉象因透析阻断心肝肾的脉象,单凭肺脾命的脉象和症状来分析,肺脉沉涩,(西医拍片肺部结节),宣肺化痰通利水道,三子清散 ;脾胃脉沉弱,治则,健脾利水,理中散;命脉沉涩,(西医B超肾囊肿肾萎缩),治则温肾利尿,气化散;肝(西医比超囊肿),治则,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清热化血散。中医的病因讲的是寒热,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服药方式:服药方式是根据三焦的不同位置,分早,中,下午,晚上的不同时间来进行口服(间隔4小时一次),早上服药专治上焦心肺的疾病,中午治脾胃,下午治肝,晚上治肾。

分脏论治是根据分脏辩证的结果形成的。特点有三:一是配方方式独特,配方理论根据李东垣“脾胃论”方剂“理中汤”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主脾胃虚寒,该配方的精华在于同属温性药物,针对性强,既增强了药性疗效,又体现了同性归经药物直达病所。于脏配方匀按此法。二治法独特(详情见病案)。三服药方式独特,一日服4次不相同的防、治药物,4小时一次,疗效神奇。

治则:治抑强扶弱,预防未病。

•配方,配方又称配伍。根据方剂学《理中汤》、《二陈汤》、《三子养清散》等同性归经方剂的启发下、从新组合同性归经的君、臣、佐药配伍,组成方剂。这样针对性强,既直达病所,又增强了温性药物的性能,还提高了显著疗效。

•剂量配比在配方中君臣佐药的剂量配比很关键。相同的方剂,不同的剂量,导致截然相反的治疗效果,我在30年的临床摸索中,得到深刻的体会,古方流传下来的方剂,剂量完全效仿,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每当我有新的药方,必定亲身服用,体会效果的好坏。如果遇到出现副作用时,第一时间服用解药,及时改良配方或剂量,达到治愈目的。在此声明,为经我本人传授,配方请不要效仿,效仿者在临床出现任何问题与本论文无关。

病案:

患者一,陈佳胜,男,52岁,平素小便不利,乏力,胸闷,腹胀,头胀,耳轮颜色黒而干枯。口干口苦,舌苔中部苔薄黄腻、根部苔黄腻有淡紫色瘀点,右寸脉沉弱涩,右关脉濡缓,命门脉沉数,左手因透析切断脉管无脉搏。

主诉:小便不利,乏力10年,加重伴胸闷气短2月。

既往史:2008年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无症状。2018年6月排尿困难,腹胀,急就诊当地医院,诊断“慢性肾衰竭尿毒症”5期,2018年6月28号尿量减少,予以透析治疗。每2日透析一次。2020年7月20日来诊所就诊。2008年出现尿蛋白出现一个加号,但无症状。服药2日后一次自行尿20ml,一日5至6次。一月后排尿量一次50ml,一日10至14次。二个月后尿的次数减少,尿量一天达到1000ml,三个月后一日尿量700至800ml,一日10至8次。8个月前2日透析一次,8个月后3日透析一次,2021年9月停药观察至今。

脉诊:肺脉涩弱迟,脾胃脉滑,命脉沉弱;心肝肾无脉(因透析需要切断动脉)。

舌诊:舌苔中部苔黄薄腻,舌苔两边质淡紫,舌下脉络淡紫。

查体:面部颜色黒,耳轮颜色黒而干枯。

症状:排不出尿,头晕,口粘腻,食欲纳差,胸闷气短,身困,乏力,睡眠不宁,肺脉涩弱迟,脾胃脉浮滑,命门脉沉弱,面部色黒,耳轮色黒干枯,。

证候分析:癃闭证(称尿毒症)。癃闭证是由消渴症的病理变化而形成,消渴症分上、中、下三消,三消,其病因是由三脏之阴虚而形成,阴虚生内热。癃闭证,癃 是尿液淋沥点滴不畅;闭是小便闭结点滴不通。闭症的局部病因是膀胱闭塞不通。膀胱与肾相为表里,肾衰竭才能导致膀胱开阖失常,故而无力排尿而导致尿闭证。肾阴虚(慢性肾炎)日久不愈而导致肾阳虚,肾阴阳两虚日久导致肾衰竭。肾衰竭则运用分脏辩证法来分析,肺肾属母子相生关系,肺脉沉迟,这说明肺气虚,气属阳,阳虚则生寒故而肺脉沉迟,寒痰亭与肺中,痰瘀互结形成结节而见肺脉沉涩。一,症见胸闷气短,二,如遇外感风寒症见咳喘,三,肺失肃降体内水液向下输送减少,所以闭证与肺有关。金不生水,导致肾阴虚(慢性肾炎),症见肾部囊肿;阴虚导致阳虚,肾阴阳两虚长期则导致肾衰竭。脾虚导致肺虚,因为它们是母子相生关系脾,从生理功能来分析脾与肺的关系、脾主升、胃主降,脾被湿困,脾气上升功能减弱,导致肺虚;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要靠后天滋养,后天滋养不足先天,导致肾衰竭,症见面部皮肤发黑,耳轮焦枯,全身无力,脉沉弱;脾虚则生湿,湿则生热,热则伤津耗血,症见身困重,口粘腻,食欲不振,苔黄薄腻,脉濡缓;“土雍则木郁,肾衰则木郁,肝失条达,肝阳偏亢,症见头晕,高压148/78mmHg;肝胆精液遭受郁火煎熬形成结石;肝的疏泻功能减弱,气聚形成囊肿;肝火偏亢,忧乱心神,症见睡眠不宁。

治则:宣肺利尿,赔补虚衰。

治法:温肺化痰,宣肺利尿,三子养清散。

配方:党参40g黄芪40g苏子20g莱菔子20g白芥子15g海浮石15g葶苈子5g.

方解:党参,黄芪为君,温补肺气,苏子,莱菔子,宣降肺气,白芥子,海浮石化痰散结为臣,葶苈子泻肺为佐药,使其温而不燥。诸药同属肺经药,君臣同是温性,佐药属寒性。

甘温除湿,二陈汤加减,

配方:茯苓40g陈皮20g泽兰20g佩兰20g甘松20g甘遂3g

方解:茯苓为君健脾除湿,陈皮,泽兰,甘松为臣,芳香化湿,甘遂泻脾胃为佐药,使其温而不燥,诸药同属脾胃经,甘温除湿,佐以寒性。

疏肝清热化血散结,龙胆泻汤加减。

配方:龙胆草40紫花地丁20g银柴胡40g龟板20g三棱15g槐角15g桃仁10g

方解:龙胆草为君,紫花地丁为臣,直折肝火;银柴胡为君,龟板,三棱,槐角,桃仁,疏肝清热,滋阴降火,活血化瘀为臣;桃仁佐同性归经寒性药,使其药性不要过于寒凉。

补肾利尿:复方八正散加减。

配方二:龟板胶40g鹿角胶40g车前子40g木通20g淡竹叶20g滑石粉10g独活10g

方解:龟板胶,鹿角胶为君,滋补精血养肾,车前子为君,木通,淡竹叶,滑石粉为臣清热利尿,独活为佐同性归经寒性药,使其药性不要过于寒凉。

服药方法:将上述按各方剂中含糖份药物通过煎法提质后与芳香药物制成粉剂,分早、中、下午、晚上,每间隔4小时服药一次,每次5g.

随诊记录:服药2天,自行排尿一次20ml一日排尿5—6次,一月后,排尿量一次50ml,一日10—12次,二个月后排尿次数减少,日排尿量达1000ml,三个月后,日排尿次数4—6次,一次200ml。2021—05—22,大连友谊医院CT检测报告影像提示: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胸膜下、左则叶间胸膜微结节灶。双肺上叶、右肺中叶条索灶,右肺中叶肺大泡。金州区人民医院CT提示:支气管炎、右肺中叶大泡;左肺下叶钙化灶。两院CT对比,肺部条索状、粟粒结节影消失。2020年07月10日出院记录,肌酐1217.6oumoL,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检验报告2021年-05-22日肌酐960umo1/L。8个月后由二日透析一次该为三日透析一次。2021年9月,日排尿2—3次,1200—1500ml。停药观察。患者面部与耳部颜色红润,身体无其它不适之处。

患者二,奉文兰,女,72岁,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 qd po ,血压控制135/80mmHg左右,血压控制平稳,往陈旧性脑梗3年,曾就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医院住院治疗,治疗好转后出院,遗留双下肢乏力,口角歪斜,视力模糊后遗症。。

主诉; 双下肢乏力伴口角歪斜半月。

现病史:患者自述双下肢乏力伴口角歪斜、视力模糊,无肢体麻木,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二便调,睡眠可,不思饮食。

脉诊:右侧寸关尺三部脉均沉弱

左侧寸尺二部脉均沉弱,左部关脉弦涩沉。

此为六沉脉。

舌诊:舌质红,舌边淤点,舌苔中部黄白厚腻

治则/治法/方剂:上焦–宣肺祛寒–三子养亲汤

中焦–健脾养胃,祛湿散寒–理中散

下焦–疏肝理气,温经祛寒–化血散加气化散

患者六沉脉—卤水药浴。

附:化血散(川芎 当归 红花 水蛭 香附等)

气化散(肉苁蓉 锁阳 巴戟天 独活 龟板胶 鹿角胶 紫河车等)

三子养亲汤,理中散第一个病历已经详细分析,不在复写。

病程记录: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均为口服中药配合卤水药浴,治疗效果明显提升。上述药物治疗一周后,患者双下肢乏力缓解,不思饮食症状明显好转,视力模糊无明显改善,口角歪斜流涎治愈。同前用药一月后,双下肢乏力明显好转,可正常行走。不思饮食症状治愈,仍有视力模糊,改变治法;疏肝清热化瘀,用药柴胡疏肝散加减。一个月后,视力模糊好转。复用药3个月巩固治疗后停药。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于2025-01-15复诊行头颅磁共振。提示:右侧颞枕叶脑梗死(慢性期),其枕叶伴少许新近梗塞灶考虑,请结合临床,完善相关检查。目前患者病情平稳,无后遗症,治疗效果满意,

•温馨提示:上述所有配方请勿效仿,出现医疗事故,后果自负。

“焕发新生”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复兴。通过智慧中医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中医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