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海开辟城镇化旅游创新模式
——旅游资源存量和增量市场开发的创新模式
概述:旅游行业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人均GDP 达到5,000 美元时,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并出现多元化趋势,而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通过旅游经济扩大内需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均GDP的不断攀升,人们对旅游资源的需求和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利海集团的核心产业的“利海旅游”率先提出了“中国城镇化旅游”的创新模式。
如何解读“中国城镇化旅游”?
中国城镇化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存在很多不同, 城镇化旅游是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根据时间长短将休闲旅游分成大闲(3天以上)、中闲(2-3天)和小闲(半天到一天),城镇化旅游是中闲和小闲的集合。城镇化旅游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旅游,更主要是城市和城镇居民家门口的旅游,休闲旅游,短假期旅游。城镇化旅游资源主要是城镇周边的乡村旅游景区、郊野旅游项目、城市公园及其他旅游资源。
目前,旅游市场存在着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市场。旅游资源的存量主要是指已有的城镇化乡村旅游资源,新增市场是指伴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高铁等交通枢纽布局所催生出的更多城镇化旅游项目。利海旅游主要是针对城镇化旅游景区进行咨询、托管、运营。
中国城镇化旅游,相对传统的观光旅游,具备哪些特点?
一、城镇化旅游不依靠门票经济。
传统的旅游景点门票不是城镇化旅游的主营模式,城镇化旅游项目门票便宜,甚至没有门票。
二、城镇化旅游的关键是产生关联性消费。
城镇化旅游是通过城镇化的旅游项目产生的餐饮消费、娱乐消费、土特产消费等消费业态支撑景区的持续性收入。在城镇化旅游项目里,单体项目很难生存,必须要通过产业驱动,高关联消费才能让景区焕发活力,成为有持续增长,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三、城镇化旅游和传统旅游相比,具有高频次,弱刺激,常态性的特点
传统观光旅游更看重的是自然资源的得天独厚,很多人往往将某个目的地游列为自己一生一定要实现的愿望,对人的刺激和吸引力很大。但是更多的是一次性旅游,去过的景区不会再去,不能形成对景区的粘性和二次、三次消费;但城镇化旅游是形成高频次旅游。随着国家对假期的放开,对现代服务业的扶植,旅游业的不断完善,人们会将城镇化短期游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是一种健康和新型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家庭感情培育和亲情教育的摇篮。
四、产业驱动是城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称之为四微产业即微演艺、微娱乐、微发明、微龄,在运营和托管城镇化景区过程中,通过产业导入来增强消费力,吸引力,对于盘活景区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从旅游资源存量寻找机会?
旅游资源存量主要是指目前已有的一批乡村旅游资源和老旧的景区资源,这些景区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没有核心产品,市场开发能力薄弱等众多问题。这对于利海旅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利海旅游从多年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创新模式,从景区的托管、策划、产业导引、土地升值等全方位的专业系统解决方案。
利海借鉴世界上的成功经验——著名的太阳马戏团,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收益最高的表演团体,太阳马戏团在全球已有超过9000万的观众欣赏过它的精彩演出,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街头杂耍、小演艺难成气候的传统思维。
针对老旧景点,利海旅游非常看好景区广场的资源,因为广场是积聚人气最好的地方,而通过微演艺、微娱乐,可以很好的带来人气,带来门票升值,从而带动餐饮、旅游产品等关联消费;通过利海旅游运营管理、产业驱动让老景区重新焕发生命力。
如何做有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中产阶级是城镇化旅游消费的核心力量;休闲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家庭中核心人员是老人和孩子。利海旅游针对目前景区的几大痛点做出了系统整合方案:
一、住宿条件没有保证。很多农家乐基础住宿条件很简陋,有些条件不错,但价格昂贵,客栈、酒店市场没有整合及细分。
二、针对孩子的娱乐项目基本没有 ,孩子在郊区只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三、老人在旅游中没有合适的项目。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
为了营造温馨淡然的生活意境,利海旅游推出了“归园田居”的核心旅游产品,集合了五大回归:回归健康、回归家庭、回归自然、回归田园、回归过去,把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标准化,提出农家乐如家概念。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利海旅游整合资源,提供了全面、专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如针对孩子,利海旅游提出了的“微龄产业的探索和开发”。什么是微龄产业?就是针对孩子教育和娱乐的产业,给孩子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机会和空间。针对老人,利海旅游设计了走健康路的健康步道景区设计,每走一段路,景区就配备血压计、提供计步器等,同时将亲情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