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自拍已经是无法再继续忽略的问题
通常来说,自杀被认为是脆弱和幼稚的结果,甚至有人说自杀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是有道理,但不够完整。自杀的人,或多或少,都在结束生命之前寻求过帮助;而最后之所以付诸实施,都是无人搭理或被冷漠面对的结果。如果要找一种现象来全面呈现我们生存环境中的问题,自杀恐怕再合适不过的了。
遇到自杀事件,门户网站的 “社会” 版面通常会给出诸如 “失恋”、“失业”、“缺乏关心” 等理由。但其实在我们微不足道的一生中,偶尔都会觉得万念俱灰;即使是爱情事业双丰收且毫无童年阴影,冒出自杀念头也并不奇怪;不用担心,你不是一个人。
再坚定的人也是怕死的,所以总想在死之前用各种仪式给自己壮胆 —— 从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到 “这世界没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了” 或者 “我到了阴间也不会放过你”,都让准备自己结束生命的人觉得:我对世界来说还是重要的。悲剧,但也透着悲壮。
在伟大的社交网络中,这份悲壮可以变得荒诞,变成全民围观的真人秀。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名19岁男孩服用了大量安眠药,最终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而在自杀前几天,他连续在微博上发了自拍照(见本文头图),并在临终前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也很遗憾自己做了这种决定,可是我真的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另一个世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无奈吧。” 今年3月8日,上海一位网名叫 jojotsai1012 的女孩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大量自拍照及与失恋男友微信聊天截图后自杀;在临终时她发布了下面这张照片,配文 “燃烧吧,让一切都灰飞烟灭” 。
两人都获得了大量网友的支持(和蜡烛),但最后都还是选择了自杀。

截图自jojotsai1012的 instagram 页面
自拍总被和自恋划等号,但其心理治疗作用却很少被人提及。我们去年的一篇文章曾经分析过 “病床自拍” 的自我疗伤作用,提出了通过自拍弱化创伤影响的观点。本来应该由心理医生做的工作,现在只需要点一下 “发送” 就完成了。
但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心理健康只靠自我调节是绝对不够的,自拍也只能是最微弱的寻求帮助的方式。比起合格心理医生的缺乏,舆论环境绝对难逃其咎:从世界上有媒体那天起,年轻人就是老头们的靶心;媒体从业者们看不惯青少年的跋扈,把自己年轻时没能享受到的自由归结为 “愚蠢”,在中国这样的父权社会更是如此;而在选择报道跟年轻人有关的新闻时,除了用所谓的 “正能量” 和 “最美 XXX” 赚同情(重点是长得好看),就是类似 “90后毕业就怀孕” 的猎奇嘲讽,好像只有按照既定的方式生活,才是真正 “成熟” 的生活。
这种对 “成熟” 的崇拜,只会导致更扭曲的结果 ——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感叹自己老了。不是那种可爱的装成熟,而是为 “老了” 而感到庆幸(#90后老了#还曾一度在微博引起大量共鸣)。“老了” 成了被接纳和宽容的资本,成了被认可的唯一途径,连微博这种本该属于年轻人的媒体,都开始弥漫着整日沉醉在烟酒饭局里的 “我老了” 情绪。

所以那些还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的年轻人怎么办?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找昂贵的心理医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被众人唾弃下继续骄傲地生活下去;自信这种事需要外在支持,不可能单靠 “内心强大” 就能支撑。那些在临终前疯狂分享照片的人,如果但凡有更好的途径,或者得到那么一丁点社会认可(而不是微博点赞),很可能都不会选择这条路。当整个社会都把青少年的放肆等同于极品和蠢货时,他们要么变得跟你一样猥琐,要么就有很大几率会选择一了百了。
现代科技从来没有腐化过任何人,问题出在人自己身上。自杀自拍和传统遗书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它让人看到了传统媒体无法关注,或者说不愿意关注的新领域。你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年轻人正在筹备自杀自拍,试着用140个字把自己此刻的痛苦展示给全世界看。当他们没有合适的渠道去表达自己,也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表现出除了 “你要传播正能量你要积极向上” 之外的关心时,就只能选择拿生命当武器,砸在你们脸上。
当然,你不会在乎的。在你眼里他们只是幼稚,只是脆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