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令:好一幅壮丽画卷—参观“写意中国”展览有感
文:侯令
摘要:“写意中国——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700余件佳作集中亮相, 为观众开启一场艺术的视觉盛宴。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秘书长侯令在参观展览时表示,艺术家们通过作品向新年献礼,展览反映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正满怀信心为时代讴歌、不断为社会大众奉献出更加壮丽,“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
刚刚闭幕的“写意中国——2015中国国家画院年展”是国家画院举办的一次重要画展。它全面展现了习主席文艺座探会后画家们深入生活,努力创作的新成果。自开幕以来,展厅内总是人头攒动,各地文艺工作者和观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满意地看到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和公共艺术艺术家们都拿出了最新力作,为迎接2016年的到来献上了一份厚礼!
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对这次画展的看法,那无疑是“变”字!请看,一走近油画厅,迎面可见的是罗中立的《重读经典系列》,画的是外国美术家作品中的四幅头像。只见画家在深底色上,用白色的线条勾画出他们的轮括,再用浓重的色彩画出他们的五官,强烈的色彩对比哪里还有《父亲》的影子?巨大的反差,说明了罗中立告别了过去,早就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再看刘文西的人物画,满怀敬意地创作了《潘天寿—我敬爱的老师》,他画中的线是一种不断地抖动的墨线,凝重而有力,彰显老画家的深厚功底和个性。黄永玉已年过九十仍然展出了巨幅画作《西洲在何处,双桨桥头渡》,让人钦佩不已!作品画得依然是黄老钟情的荷花,但这次的荷花的装饰性很强,密密麻麻地衬托着两个采莲的江南女子,十分抒情,如果回想起黄老过去画的风中傲然挺立的荷花,你会觉得判若两人!

《重读经典系列》(油画) 作者:罗中立
这次展览国画的探索与创新特别突出,显示了国画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人物画最抢眼,各种风格、画法让人耳目一新,变革力度最大。周京新依然用他特有的笔墨送来两张人物作品,反映了他在表现苏州园林、京剧人物之后的新题材;石齐的色彩更加奔放,几乎有点不像国画了,但它就是国画!张江舟的人物更加整体。刘宝纯的《六朝古松图》以老到的笔法生动地勾画出古松的顽强的生命力,画面单纯,却透着深深的敬意,让人肃然起敬!卢禹舜展出了四张巨作,已有了他独特的构图样式,气吞山河的气势,使人一望而知。但在色彩与墨色对比上比以前更加强烈了。

《六朝古松图》(国画)作者:刘宝纯
值得一提的有的作品描绘了国外的风光和教堂,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画家也在探讨怎样用国画的笔墨表现对国外风光与建筑的感受。特别是展览中有画家们到“一路一带”的写生,更为国画怎样表现外国风情体拱了很好的经验。因为以前不少国画家是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去画外国的风光,用中国的皴法表现外国的山,怎么看也不对劲,而这次画家们都力求在“外师造化”上有了新的体验。

《教堂》国画(局部)作者:刘建
观看了油画的新作之后,让人欣欣喜地感到,中国的油画越来越多地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经过几代人努力学习欧洲、俄罗斯油画技法并且不断地探索油画民族化的结果。这些作品,有的强调光影,有的强调色彩,有的追求古典的风格,有的可称得上是写意油画。刘小东画的人物,有别于前一段他画的外光中人物的色彩。王克举的山地风景,装饰性极强,在看似平涂的色彩中,表现出了空间的美感。女画家闫平家庭题材的油画,即使表现的只是一个细小的情节,也总是那么热情、奔放!善于发现生活的奥秘,成为一位值得关注的女画家。朝戈的作品依然减弱光线,强调人物的结构,多年不变,只是更加结实。冷军的作品写实的功底级强,他的作品深沉、唯美,总是能吸引着许多观众。尚扬的《大册页-补石》完全去除了油画中的光影,以勾线表现了古旧画谱中的内容,古香古色,是另类的油画追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画家艾中信就提出油画要有“中国气派”的问题,他特别称赞了画家董希文在这方面进行的努力。可以说,董希文的《哈萨克少女》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尝试,如今已成为中国美术馆馆藏珍品。现在,他的希望在新一代的油画家的艺术实践中,正在成为现实。
版画作品在这次展览中特别引人注目,它门一改以往展览中只是配角的地位——那时,版画总是被摆放在展厅的角落中,只能像一朵小花一样散发着淡淡的幽香。这次展览不同,如果你还以为版画只是大画展中的点缀,表现的是小情小景,那可就跟不上时代了!近期在美术馆的版画作品就尺寸来说越来越大,就内容来说它们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致力于重大题材的创作,就形式语言来说它们的构图气势磅礴、刀法丰富、黑白的整体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极富视觉冲击力而夺人眼球。以清华大学代大权教授为代表的版画家,异军突起,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以往版画的偏见,他的《重于泰山》表现的是老一辈革命家为自己战友送行的悲壮情景。高三米多,宽两米多,须仰视才见。不少观众站在它的面前,陷入沉思。有的在探求作品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有的在研究作者对平口刀的使用,有的根据画面上的高山在判断事件发生的地点……事实充分说明版画照样能像以前一样,成为唱响主旋律的主角!这幅巨作,一年之中两次入展在中国美术馆的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重于泰山》 (木版木刻)作者:代大权
再看其它的版画,风格各异,毫无雷同之处,显示了版画家们在艺术上的探求各有所得。一批老版画家,虽说还是画展上的主角,但也不再是以前“似曾相识”的感觉了,他们普遍地在版画的形式语言上有了新的探求。有的作品简单的只剩下几根线条,有的偏偏追求西方的古典风格,有的还在版画中坚持对人物的精细刻画,有的却毅然告别了青年时期的追求。阿鸽的作品就是典型一例,她的丝网版画,充分地运用了体现了速度与激情的线条,配以鲜艳的色彩和水墨般的色块,让我们享受到了无限的清新与活力。
一批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也锐气十足,他们对版画的理解更加宽泛,有的使用了新的版材、新的制作方法,个性语言更加鲜明,形像来自虚拟的现实,带给我们走进了另一种图像世界之中。陈龙的《启示之二》画幅巨大,使本来就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怪异头像更加嚣张!他使用的亚克力塑形膏拓印也显示了年青艺术家敢于尝试新材料的气魄。杨越的《叙述》是铜版画,桌上的杂物与画面上“海洋”里游动的鱼,交织成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李东霞的《山望》系列用的是传统木刻材料,但是画面的简洁,点线面的构成,黑白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启示二》(木版木刻) 陈龙

《山望系列》 (木刻版画) 作者:李东霞
展览中,还有雕塑、公共艺术等许多作品也都有不俗的表现。它们和前面的几个画种一样,在材料的运用上更加丰富,在创新意识上得到了增强,反映了我国老中青艺术工作者正满怀信心地为时代讴歌、为人民奉献出更加精彩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