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胶片巨头到行业多面手,解读富士胶片全球创新转型之路
进入“十三五”以来,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下,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国目前三大核心经济发展区域之一,“京、津、翼”中的河北,5月17日,以“全球创新:技术颠覆与产业升级”为主题的2016“创新中国”峰会在河北廊坊拉开帷幕。来自河北省政府、中国工程院、哈佛商学院、国内外知名企业等政、产、学、研不同领域、行业的专家,对如何通过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探讨。
峰会上,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太田雅弘等一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家,以巅峰视角分析资本与科技创新结合的生动样板,通过企业案例展示全球创新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的升级实践。


创新来自“壮士断腕”的决断之力
“在动荡的商界,危机恰恰潜伏于事业巅峰期。”作为富士胶片(中国)的掌舵人,太田雅弘这位曾长期在欧美生活的日本企业家,拥有更开放的思维,更乐于分享自己对企业创新转型的深刻见解。
众所周知,从2000年开始,胶卷市场受到数码相机的冲击,市场需求逐步以每年20%-30%的速度大幅萎缩,十年内世界对胶卷的总需求量骤降到了十分之一。当年富士胶片的胶卷曾占据了企业近六成销售量,市场优势转眼消失殆尽。
面对困境,企业如何破局?太田雅弘表示,从2006年开始富士胶片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转型创新之路。迎合未来的胶卷市场需求量,企业大胆缩小并轻量化胶卷事业,通过对经营结构彻底改革重新整合全球生产和销售渠道,成功避开了胶卷市场萎缩和2008年经济危机双重打击,维持住了胶卷影像领域的稳定发展。
当然,创新不仅仅要维持“已有的自身成长”,更在于大胆的“开拓新事业”。富士胶片通过审视已有的技术,并尝试将它们与当下市场需求结合,重点考虑四个因素:“是否有其它的已有技术可以适应现有市场”、“新技术能否适用于现有市场”、“已有技术在新的市场能否适用”、“新技术在新市场能否适用”来绘制新战略的矩阵图。根据分析结果,规划出未来引领企业成长的六个重点事业领域,包括:“医疗生命科学、印刷、 数码影像、光学元器件、高性能材料、文件处理。”
始终保持危机心态,在巅峰时刻勇于“突破创新”,经过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富士胶片收获硕果。在2016年3月最新的财报显示,富士胶片全球实现销售额208亿美元,盈利约16亿美元,全球员工约8万人,集团子公司约达273家。走过82年漫长岁月的富士胶片成功挺过主营胶卷行业消失的危机,开拓了新的成长事业。在下一个世纪也将作为全球企业领头羊长久地生存下去。
创新来自“携手当地市场”的协作之力
能源、环境资源、医疗资源的不足是中国现在最为紧迫的社会问题。幸运的是在这些领域,富士胶片经过多年积累拥有了诸多高新技术,外界对于富士的期待也日益高涨。因此,富士胶片(中国)也将致力于满足中国本土需要,将旗下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地导入、普及到中国市场。
例如在环境问题上,富士胶片开发了高耐久性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不仅具有抗紫外线、抗风防雨的特点,在生产上还做到了将材料消费量、废弃物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环境负荷降低至三分之二的突破。该产品自2012年开始在中国市场一经推出,其在严酷环境下依然保持高耐久性、比以往产品更低碳环保的特性,就受到了本土著名太阳能电池厂商的高度赞许。
此外,富士胶片(中国)还在探索中国市场特有的需求,并配合本土化研发。目前,在中国医院内接受X线诊断者人满为患,中国的医院需要更简单、更有针对性的诊断系统。由此在富士胶片(中国)的主导下,面向中国市场开发了悬吊式X射线影像诊断系统“Calneo New”。它的摄影速度更快、操作更简单方便,不仅符合中国医师的诊断习惯,而且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期许也相应在提高。顺应这一趋势,富士胶片(中国)中国开设了数码相机和影像产品体验店,使得多种多样的影像产品和服务都可以在店内享受一站式体验。
从曾经单一的行业到今天覆盖六大事业领域的多元发展,富士胶片充分利用其核心技术,以及勇于突破自我的创新力和决断力,成功实现了“二次创业”。也许富士胶片所经历的挑战和突破也能为今天面临同样创新转型的中国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