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宣德时期,此后历朝历代均有烧造。由于黄色为皇家严控的垄断色彩,故而凡以黄为地的陶瓷皆为皇室用器,清代乾隆以后,随着对黄地彩瓷逐步解禁,这才在民窑瓷中出现。

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布局疏朗,青花发色淡雅,黄蓝两色的色彩反差,突出了它的装饰视觉效果。

黄地青花瓷在不同时期亦有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宣德、成化的黄地青花其底部均不施釉,米糊底色宣德深而成化浅;署款都为六字单行青花楷书横款并书写于外壁盘沿。弘治时起,底施白釉,双圈内署六字双行竖款。清代康熙及其后朝的署款呈多样化趋势,篆楷并用是它的特色。在明代黄地青花瓷中,宣德的黄地色深釉厚;成化却显釉薄而黄地施釉不匀,因此产生貌似漏釉现象;弘治时其黄色色泽淡雅、娇嫩,发色纯净,是明代黄地青花瓷中佼佼者,也是广大藏界人士所热棒的对象。

黄地青花作为传统产品,在明代早期其装饰图案大致相同,弘治开始改由栀子花为主要装饰。而清代的黄地青花装饰图案呈多元化态势,纹饰繁缛,这与明代同类瓷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同时也成了明清黄地青花瓷的一道分水岭。

历史成交记录:

明宣德 黄地青花内菊花海浪外折枝花果盘—897.00万

明宣德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式扁瓶—2812.00万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纹天球瓶—2070.00万

明宣德 青花轮花绶带葫芦扁瓶—2642.00万

清乾隆 黄地青花折枝花卉梅瓶—5980.00万

黄地青花瓷作为皇家专用瓷,在制作成本上要髙于其他瓷,烧造工艺上也比其他瓷的烧成难度大,因而其产量是非常有限的。清代乾隆以后所产的黄地青花瓷,绝大多数黄釉底色黄中偏灰,有的甚至偏白。在整个清朝时期,烧造最好的黄地青花要数雍正朝,尽管如此,它与明代早中期的黄地青花瓷相比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地青花始创于明宣德朝,是低温黄釉与青花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其制作方法为在已烧成的青花器上,在白釉处以低温黄釉填满,复入彩炉经850℃-900℃低温烘烤。黄地青花呈现一种素雅华美的效果,是瓷器装饰品种之一。清《南窑笔记》载曰“宣德有青花填黄地者”即指此工艺。以后明各朝均有烧造,以成化、弘治两朝烧制量为最大。清代康熙、雍正朝沿袭烧制黄地青花,器形更加丰富,官窑青花器中尤以青花黄彩最为名贵。《匋雅》卷上有评“黄地青花,雍正窑之所重视者,匪独盘然也,大瓶亦有之。”

这种釉彩工艺自明宣德创烧,清康熙时继续烧造,并成为康雍乾三代的重要品种。其中尤以雍正青花点缀黄釉最为新颖,青花多仿明永、宣时的艺术效果。乾隆时期黄釉青花器物更为多见,这与唐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唐英以釉色的精美与器型的多样,为乾隆盛世的陶瓷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包括如黄釉青花等器物的精工制作,使黄釉青花显现出黄色的尊贵与青花的清雅如此协调置于一器。清末、民国时,黄地青花制品较为昂贵,市面上有在宣德青花瓷上后挂黄釉以牟利。

本品端庄典雅,挺拔饱满,外表装饰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外壁黄地青花装饰,颈部为蕉叶纹、回纹、如意头纹,牡丹花纹,足墙为卷草纹,瓶颈“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笔道清晰规整。凤穿牡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饰。凤凰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 凤穿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是瓷器装饰的吉祥图案,多为器端庄秀丽,彩釉搭配协调,色彩明艳悦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展现出宣德瓷器大气不失典雅之貌。

宣德青花瓷以其一同的特性深受保藏爱好者的喜欢,报价涨势如火如荼,涨幅简直难以核算。在近几年保藏界,宣德青花瓷独领风骚,报价也一路走俏。而业界不得不提的是,2005年一件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在香港苏富比以964万成交;2006年一件明宣德青花赶珠云龙纹盌在香港苏富比以1200万成交;而在2012年春季拍卖会中一件明宣德青花云龙纹烛台在澳门中信以2875万成交,创下其时宣德青花瓷器拍卖成交最高纪录。可见青花瓷的保藏价值之高,一向遭到买家的追捧,行情可谓一向不衰。青花瓷器以鲜活、美丽、明快独出机杼,开创了青花瓷全新的视觉范畴。蓝色的斑纹与莹润无暇的胎体交相烘托,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给人形象深化。

收藏忠告

1、切忌贪婪,价格便宜,完整漂亮或捡漏的心理。

2、多参观博物馆,古玩市场,多看些正规收藏资料书籍,多看多学,少问少买。

3、初级阶段从小件的小价钱的藏品入手,或买些标本学习研究,来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